“有一句话叫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感觉很刺激很兴奋。我们创业的时候,发现摸着石头过河,过着过着水越来越深,就在想,前面可能不是河,而是一片海。”4月16日,在“归零o新经济100人2017年CEO峰会”上,OFO共享单车创始人戴威说笑似得,将创业时的清零状态当做不断积累的过程。
OFO,年轻人因它鲜亮的黄色而称它为“小黄车”。但是,人们对这个商标的含义并不熟知。“起OFO这个名字,就因为它酷似一辆自行车,骑到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都能理解我。”戴威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创业项目,他每天骑车几公里,自行车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5年上半年投资市场火爆,戴威计划A轮融两千万,一分钱没有拿到,后来干脆下调到500万,也没有融到。抱定自己的欢喜并不一定被别人喜欢,戴威开始反思,如何判别需求的真伪?
“骑车环台湾岛旅行,很多人兴冲冲的说我想去。但是并不会去,因为需要上班。而对于饮用水,哪个人不需要呢?”戴威试想打开自行车瞬间爆发的本质需求--老百姓真正“需要”而不是“想要”的点就是出行。
移动交互和健康出行给出纷繁复杂的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并不是百姓真正需要的,直到“共享”的出现,骑自行车出去可以毫无无忌地选择用别的方式回来,自由度大大加强,从实际拥有一辆车变成有权使用一辆车。
是消费升级缔造出共享单车的飞速普及?戴威不以为然,他认为的消费升级是做出高端骑行的自行车。而投资人曹毅判定OFO等共享单车的使用正是消费升级的表现,升级的来源在于供给。“之前没有像你这样的供给,随时随地可以找到一辆自行车去骑。骑完以后往那一放就可以了,这种供给的升级带来消费升级。”
需求无法被创造,但是可以被激发。戴威get到一个新的认识:原来被压抑的需求可以通过更好的供给激发出来。目前,在英国美国等地,OFO正以每天超过一万辆的速度投放,同样的产品由中国输出到全世界。“它太标准了,自行车可以通用到非洲、南美洲。而且,未来共享单车要链接所有的单车。”
“这并不是没有可能”,戴威对这个想法有自己坚定的态度。在2015年9月7日上线的时候,北大的师生共享自行车,装牌装锁就启用了。到目前,小黄车在中国共投放600万辆,与中国两轮车的存量相比,只占到1%。戴威认为共享模式在未来可以用在各种品牌的自行车,OFO将往后退一步,搭起舞台让国产自行车品牌参与共享。
02-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05-16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1-18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01-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