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中旬开始,银川天气持续“发烫”,银川市气象台接连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并在近几天达到峰值。同时,正值暑运高峰,为了保证一架架航班的平稳起降,保障着广大旅客的出行安全与顺畅,机场地面保障人员,在高温下一刻也不松懈。
走进银川机场T3航站楼,第一感觉是充足的冷气,但一墙之隔的停机坪在烈日下毫无遮挡。从落地窗向外望去,停机坪上的各型客机近在眼前,如果仔细观察,甚至可以看到发动机喷出的滚滚热浪。下午两点,一架成都至银川的航班缓缓入位,机务樊海生开始例行检查。记者随手测了一个发动机尾喷口的温度——300多摄氏度,“如果飞机刚降落,温度会更高,这是机务尤其要小心避开的高温区域之一。” 樊海生告诉记者,机腹外壳温度高达100摄氏度,发动机尾喷噪音高达90分贝,这意味着皮肤一旦触碰到这些滚烫的金属,必然会被烫伤,为了听清发动机声音是否正常,也要忍受噪音的伤害。
虽然天气炎热,但机务樊海生正在对一架空客A320进行短停检查。他穿了一双包裹严密、鞋底厚实的工作鞋,因为机坪上工作时间长,就会感觉到有股脚底很“烫”,时间久了有点受不了。果不其然,记者的皮鞋站在机坪上没一会,就感觉到了机坪60度的“热情”。
此时,一阵轰鸣传入耳边,一旁的10号机位上,出现了一位正举着指挥棒的工作人员,他叫刘永帅,在银川机场工作了2年,岗位是航班引导指挥员。他正在引导飞机入位,伴着一个拐弯,记者感受到,飞机发动机轰鸣的噪音使得一步之遥的谈话都被瞬间埋没,保守估计,在没有防护耳罩的情况下,现场的噪声分贝值能达到80到90左右。结束了这一班保障,刘永帅又赶往12号机位。刘永帅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地面服务部机务工程队班组共12人,每天要保障大约110架次,工作任务主要是完成飞机降落前的机位检查,飞机落地后的引导、检修和放行,以及飞机起飞前的检查、指挥等。
“早上5时上岗,晚上12时下岗,如果遇上飞机延误,上班到次日凌晨也很正常。”刘永帅说,“我们的工作时段是飞机降落前半小时,到飞机起飞后;中间含上检修的时间,完成一架飞机的检修等,大概需要1个小时。
作为航线输送链条上最基本的单元之一,行李分拣系统在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运行保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记者随同机电中心行李班组工作人员来到了这处被戏称为“地牢”的工作场所。行李班组长韩茂斋介绍,班组每天的忙碌起始于凌晨四点半的闹钟,每日需要工作近20个小时,他们日常的工作包括对于设施设备的常规巡视、流程检查、设备维护。
下午三点后的银川机场北部的围界拐角,随着汽车停稳,打开门又是一阵干热的风,航站楼管理部信息中心的马蔚、张如星马不停蹄的将工具包娴熟的放在线路箱上。张如星告诉记者,线路箱在暴晒了一天后,外壳温度过高,手不能直接触碰。说完,两人就赶紧忙碌了起来。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种检修维护工作一般耗时都在3个小时以上。“有时嘴皮子干了才发觉很长时间没喝水。”马蔚说道。
下午4点,眼前刚刚到达的是成都飞来的直航航班,刚一结束例行检查,装卸员刘勇峰、刘小涛就在货舱口将旅客的行李一件一件整齐码放到行李车中。登上飞机货舱,记者感觉像是“蒸桑拿”,从货舱出来也不好受,停机坪空旷一片,连块遮阴的地方都没有。阳光直射水泥地,腾起阵阵热浪,地表温度不会低于五十度,对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他们早已经习以为常。
普通旅客的行李箱是装卸最轻松的货物,真正费劲的快递、邮政大包,一批就是几百件,每件都超过20公斤。一天下来,刘勇峰、刘小涛需要参与约20多架飞机的货邮装卸工作,搬运货物总重超过10吨。炎热的天气没有影响到这位皮肤黝黑、性格豪爽的装载员的工作效率,话音刚落,几位师傅又奔向了另一架飞机。
引导员的悉心指引、机务人员的一丝不苟、装卸员的大汗淋漓,这是银川河东机场一群最平凡的劳动者,为保障万千旅客平安出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05-05 来源:华夏时讯| 编辑:确牛
04-26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7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11-0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11-03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3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5-1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