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人的餐桌上,稻米是普通的主食。可很少有人了解稻米从田间来到餐桌的全过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中国人孩提时期就耳熟能详的的古诗,在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中已经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密码。
《盘中餐》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云南省元阳梯田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节气为记录线索,分别用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和霜降等关键节气为记录结点,将农民种植水稻的几个主要阶段,通过日记叙述和画面的方式为孩子们呈现了出来。让孩子通过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
这本书,除了创意、精致、用心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解码文化的过程。2013年末,作者全家去大理度假,在洱海边上的才村,看到很多农民在自家的田地里除草、劳作,稻田里立着一丛丛捆扎好的稻秆,“从他们的背影中深切感受到一种淡然的幸福感”。作者产生了应该为农民画一部图画书的冲动,联想起小时候“面对一碗白米饭引发的疑问和想象”,她决定画一本米饭是怎么得来的书。
这是一本普及稻文化的科学图画书。作者同时希望它有温度、有人文情怀,反映淳朴的农民对于土地的感情,坚韧的精神和生活的态度。听说,作者为此在当地找了一家五口的农户家安营扎寨。不仅画了大量的速写,还专门买了长焦和微距镜头及时记录水稻的生长与农民的劳作过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谁知道一粒米背后有农民如此的辛勤劳作?谁知道一本看似简的图画书,背后经历了如此认真细致的创作过程?文/朱永新
05-05 来源:华夏时讯| 编辑:确牛
04-26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7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11-0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11-03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3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5-1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