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下午,由人民网主办的“互联互通 深化推进——‘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在“‘一带一路’民意沟通与智库发展”圆桌论坛环节,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智库版主编王斯敏结合自己工作经历做了精彩发言。
图: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智库版主编王斯敏参与圆桌讨论
王斯敏认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6场平行主题会议,其中五个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内容——“五通”,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智库交流。这是对智库界最高的荣誉,也是对智库发挥作用的最高肯定。
她表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正式兴起了一个热潮,它的时间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大部分的时间是重合的。中国新型智库起步成长的初期就有了这样大的国际舞台和事件,让中国智库跟国际智库接轨,在付出中得到自身的成长和提升,这样双向的互动对智库来说,对“一带一路”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今年的高峰论坛,王斯敏作为光明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组的副组长,在会场新闻中心做了全程报道。王斯敏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到,高级别会议、平行会议,除了政界、企业界,她观察到最活跃的、出席最广泛、最多的就是智库学者。很多智库学者已经成为媒体眼中正能量的领袖和明星,正是智库界“有为”才争取到的“有位”。
王斯敏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中国现在以“一带一路”为研究主旨的智库研究机构已经有300多家,国际上在开展研究的有50多家这样的阵容。如果没把“一带一路”写进名称,也在从不同角度研究“一带一路”的,还远远不只这个数。
她指出,针对外交方略与外交事件,有这么整齐、庞大的队伍投入研究,这是史无前例的,所以这对智库界是好的机会。同时她也表示,好的机会也往往是双刃剑,智库界如此之多的人投入研究“一带一路”,要做到的是把虚火去掉,真正沉下来做研究,找准自己的机遇点,扎扎实实出成果,而不是去蹭热点,去跟风。
王斯敏表示,智库在民心相通、民意沟通方面做了几方面工作,一是研究,也是最核心的功能,用扎实的调研为决策提供辅助和资助。在这方面智库一定要有前瞻的意识,要把针对决策的快速行动能力和反映能力摆出来。
在公共外交方面,据她观察,在很多公共外交的事件中,智库先走出去,甚至带着一定部委的支持和期望,已经形成常态,而且已经能够发挥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她认为,这方面今后要大力做得更深入一点,在这方面如何增强智库的话语权和议题设置的能力,是智库领着说,而不是跟着说。
最后,王斯敏指出,智库在舆论的引导方面责无旁贷,正如现在媒体深刻感觉到,智库专家是受访对象中采访时政内容非常理想的群体。在这方面,更多智库专家怎样把研究、话语权和公共传播渠道结合好,这是今后媒体和智库专家应该共同探讨的话题。
05-05 来源:华夏时讯| 编辑:确牛
04-26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7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11-0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11-03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3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5-1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