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定性研究工作坊”(2017年第2期)在京举行。来自社会学研究所内外逾30位学者参与了此次工作坊的讨论。
此次工作坊,主办方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人类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吴乔来分享他的研究工作和研究心得,他的演讲题目是“从亲属制度人类学的田野调研和理论创建谈定性研究方法”。在播映了7分钟关于花腰傣的人类学纪录片花絮之后,吴乔介绍了此次演讲的选题背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田野调研的经验和一个具体的研究案例——《从“身体再现系统”到“人观”——以花腰傣案例看亲属制度的逻辑源头》。
吴乔认为,亲属制度是人与人之间最为核心的关系,亲属制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四大经典研究领域之一,亲属制度人类学研究的操作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使之尤为适合作为定性研究方法的研讨案例。
吴乔详细介绍了亲属制度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严格规定,如语言学习、绘制谱系以及和研究对象一年以上的共同生活等,还讲述了亲属制度人类学的操作规范性,如资料获取的信度和效度、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国际音标表的学习以及图例的通用性等。而后,吴乔分享了田野调研的经验和建立驳论的思考。他认为,田野调研的经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学习的作用在于提供问题意识;二是资料收集过程中,同一个问题需要在不同场合询问不同的人,并通过观察验证说法;三是需要关注冲突和发起争论,因为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是看不见的,当遇到冲突的时候就会变得可见了。关于建立驳论,吴乔指出,驳论相对于立论而言要容易一些。选取驳论对象时有三不驳原则:一是不去驳已经被证伪的理论;二是不去驳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理论;三是不去驳被扬弃的理论。建立站得住脚的驳论,需要厘清已有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什么、不能涵盖的社会事实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反例中蕴含的逻辑关系。最后,吴乔以花腰傣 “龙凤胎婚姻案例” 的具体研究工作为例讲述了田野调研和驳论建构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副主编杨典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郭金华分别对吴乔的演讲进行了点评。
杨典指出,吴乔的研究非常有趣、非常具有启发性,最大的启发是通过文化比较和理论简化抽象出社会的基本原理,即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意义系统,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因果关系等,文化意义系统对于社会制度、结构和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而这样的分析方法和解释逻辑对于经济社会学和金融社会学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在经济运行中,文化事实对于制度、结构和行为的影响尤为显著。
郭金华从人类学的专业角度进行了点评。他指出亲属制度人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并简要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和方法演进。他认为,吴乔的研究材料选得很好,其研究凸显了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其一,人类学的研究工具是个人,而不是一个标准的工具,不是对一种研究方案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是人类学非常核心的特点;其二,人类学研究方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对于个例和异常现象应保持高度敏感,关注文化中的差异现象并进行理论探索。同时,郭金华指出,人类学发展至今,内部方法差异和变化较大,与学科建设密切关联。
在提问环节,其他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并且就亲属制度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借鉴意义、吴乔花腰傣研究的研究旨趣、解释逻辑,以及相关核心概念的指涉边界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05-05 来源:华夏时讯| 编辑:确牛
04-26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7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11-0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11-03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3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5-1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