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国际政治研究中,“权力”往往被认为是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成为政治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然而,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新兴国家不断涌现,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关于“地位”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聚焦的新热点。
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邀请美国内华达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蒲晓宇就“世界政治中的地位:老概念、新研究”的主题进行了学术演讲。《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袁正清主持讲座。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和学生代表参加了讲座。
蒲晓宇在演讲中谈到,在国际政治学界中,关于“地位”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其中包含了财富、威慑力、政治经济组织、外交力、软实力等诸多内涵。“地位”的作用既有个人心理需求层面的,也有象征性、工具性的。衡量“地位”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时代、形势不断变迁。
蒲晓宇认为,在国际政治研究的经典理论和代表人物,包括霍布斯、摩根索、英国学派、权力转移理论等,均暗含着“国家对地位的追求”的内涵。而近年来,西方学界又掀起了新一波“地位”研究的热潮。
蒲晓宇近年一直在从事“地位信号”的研究,关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信号”、“地位信号”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作用,以及中国的全球定位等。
当前新一波的“地位”研究热,与传统研究相比,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蒲晓宇总结出四点主要特征:一是多学科视角。新一波“地位”研究跳出单纯的国际关系学科理论,引入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重新思考国际政治中的微观基础。二是不再像传统研究那样认为“地位总是稀缺的”,新一波研究认为,“地位”虽然具有竞争性,但并不总是零和游戏。三是超越了经典理论主要关注的国家间出于“对地位的不满而导致冲突”,新一波研究开始转向关注“地位需求的多元性”。四是超越了传统理论认为的“崛起国对地位的追求总是先周边、后全球”,新一波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部分国家对地位的追求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
蒲晓宇对巴西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的结果与上述若干观点相印证。
“比如,巴西在前总统卢拉执政时期,一度十分热衷于参与全球事务,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外交资源,而对于其周边和所在区域,却尽量规避承担过多的领导责任。”蒲晓宇表示,一国选择是否加入某个国际俱乐部,是否在某个国际团体中争取重要地位,取决于这一行为的结果是否能为该国带来实际利益,是否收益大于成本;如果为了取得某种地位使该国承担过多的责任,该国则可能会放弃对这一地位的追求。此外,一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缘政治形势等诸多因素也会对该国对于“地位”的追求产生不同影响。
05-05 来源:华夏时讯| 编辑:确牛
04-26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7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11-0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11-03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3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5-1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