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出席研讨会,并围绕“跨越双重中等收入陷阱”作主题演讲。
李培林首先回顾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进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双重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即“贫富差距较大,中等收入群体无法成为多数”。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李培林指出,当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过小,政策上应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
开幕式上,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分别致辞。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唐军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分别作主题演讲。学者们广泛深入地讨论了社会学学科的历史基础、社会中间阶级、农村集体经济等意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刘守英的演讲题目是“对集体经济的再认识”。他认为,“包产到户”改革给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结构带来了重大变化,变化最根本的转变来自于“农二代”。如果不根据目前“农二代”的新特点来重新构造整个中国农村制度结构,中国的农村将出现重大问题。
景天魁的演讲题目是“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他提出,中国社会学要凸显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必须立足自身的历史基础。而探寻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基础,一个很必要的任务就是要好好研究荀子的“群学”。在梳理中国群学的34个概念的基础上,景天魁强调需要建立中国社会学的基础概念,这是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基本条件。
李路路的演讲题目是“中产阶级中的元问题”。李路路将中产阶级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他们是什么人”、“研究它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称为元问题。他认为,陆学艺老师当年的研究是为了回答社会变迁给社会历史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当前这两个基本问题仍然存在。他呼吁除了讨论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群体之外,社会学应更关心中产阶级的问题。
研讨会分“社会建设”、“社会结构”、“社会分层”、“三农”四个分论坛。这四个主题是陆学艺生前长期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也是当前仍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研究主题。清华大学教授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邹农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孟营、北京大学教授周飞舟等近60位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或发表专题评议。
研讨会期间还举行了《“陆学艺学术讲座”辑录(一)》新书发布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发布会。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杨茹、陆学艺学术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钱伟量和唐军、谢寿光共同为新书发布揭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翼对新书进行了点评。
大家表示,此次研讨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研究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中交流的一次盛会,更是对中国知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陆学艺先生辞世四周年的纪念。
研讨会由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