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第七期读书会,邀请于凤琴携科普作品《响古箐——滇金丝猴纪事》,分享高原上亲身经历的与滇金丝猴的故事。于凤琴是擅长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野生动物生存状态的野生动物保护者,已在《美国国家地理》、《大自然》、新华社等杂志或媒体上发表了500多篇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文章。她于2009年获“斯巴鲁野生动物保护奖”,现在担任北京绿野方舟团队理事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副秘书长。
2014年的10月,于凤琴带着虔诚与敬畏走进了白马雪山,见到了野生滇金丝猴。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高原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红唇动物。滇金丝猴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其婚姻制度和社会伦理与人类极其相似。在滇金丝猴的种群中,只有“家长”,没有“猴王”。在一个滇金丝猴的家族中,家长的权利义务同样重大。家长不仅享有最高等级的资源,同时要对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负责,对老幼病残个体的管理则更具人性化。于凤琴幽默的描述了滇金丝猴的社会行为,家长对家族成员的管理恩威并济,能最有效率的把家族成员团结在自己周围;而家族中的母猴则完全以家长马首是瞻,整个家族显得异常团结;当小猴出生后,母猴表现出完全不逊于人类的舐犊情深;而小猴子之间也自然的形成了长幼有序的社会等级,很少发生激烈的争夺资源的行为;在遇到外敌入侵时,所有家族成员会齐心协力的保卫疆土,最大化的维护家族权益。
在于凤琴的故事中,每只滇金丝猴都是一个鲜活的灵魂,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高情致远的“白脸”是个热心猴,还会帮着别人抢媳妇;由于意外失去了一只手臂的“断手”,诠释了身残志坚;出生于落雪纷飞的冬日的“雪儿”有着如同白雪一样纯洁的心灵。在她眼中,滇金丝猴不仅仅是野生动物,更是朋友。通过女性独有的温柔笔触和镜头,使人们了解到红唇精灵的另外一面,在它们的世界中,不仅有对抗残酷自然的勇气,也有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