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刹海旁边的前海西街18号,坐落着郭沫若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同志题写的“郭沫若故居”牌匾。五个大字是遒劲的正楷,略带飘逸。
一
纪念馆大门前铺着整齐的长方形青石板。因年岁已久,石板表面被前来参观瞻仰的人磨得有些光滑,泛出几分浅浅的温润光泽。跨入朱红色的大门,我们就来到了郭老晚年生活过十五个春秋的庭院之中。
这个院子是很有历史的。它原为中医世家乐达仁堂私宅的一部分,始建于民国初年。1963年11月,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5号迁入,至1978年病故。1982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内迎面是一座小山丘,路一直延伸到院子的尽头。沿着小山丘往前五十米经过一个开阔的草坪,就来到了故居的主体,那是一处完整的四合院。整个院落显得宁静而简朴。
二
初冬午后的阳光温暖,又是双休日,大家都有些兴奋,三五成群在小路上随意边散步边聊天。银杏金黄的叶子铺了一地。银杏是郭老最喜欢的树,他曾专门撰文称赞这种树。银杏还和郭老名诗《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共同组成了纪念馆的馆标。
纪念馆内的银杏树不过十几棵。可是,它们在盛夏足以撑起这个小院落里的一片浓荫。因为是初冬,树上的叶子全落光了,飘落在树底下,人踩在上面软绵绵的,十分舒服。要是再来一阵风,又将这满地的金黄吹回到树上,那是一幅多美的金秋写意图;思绪放得更远一些,要是在酷热的夏天,这里是一个多好的避暑佳处啊。
其中一棵银杏树,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起来,想必也有上百年了吧。无数的枝丫一律努力向上,伸向高空。从树下向上望,蓝天也变得生动起来。一片整块的瓦蓝,被大大小小的树枝分成了无数高低错落又有层次感的立体画面,而四面的高楼就很自然地成了这幅画作精美的边框。
四时更易,物依然,而景不同。当年,郭老也许就是在这小路上、树底下漫步、沉思时倏然产生过许多创作灵感。果然,院中的银杏树下有一尊郭老的雕像。他双手抱膝而坐,头微侧,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等待与前来的友人倾心交流。
故居中,有一棵银杏树被叫作“妈妈树”。我寻思着当年这树为什么被称作“妈妈树”呢?后来听讲解员的解说才明白,它寄托着孩子们对病中母亲的拳拳深情和良好祝愿。
1954年春,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因为病重去南方治疗。郭老特意带着孩子们到西山古刹大觉寺移来一株银杏树苗,种在当时所住的西四大院胡同5号院的住所。为了祝福妻子早日康复回到孩子们身边,他为这棵小树取名“妈妈树”。1963年,郭沫若一家迁至前海西街的时候,这棵树也一同迁移到此地。
三
我一直很喜欢读郭老的新诗。
初中时,我就开始背《天上的街市》:“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首诗所写的是多么有情调的天上人间啊。稍大一些,我又开始读《天狗》《凤凰涅槃》。我惊叹于郭老那神奇瑰丽的飞扬文采。后来,偶然读他在日本留学时用炙烈如火的热情写下的《炉中煤》这首诗,感到那时的他真是个热血沸腾的性情中人!
年轻的郭沫若才华横溢,激情四射。在参观他的事迹展览时,我看到了很多张他进行宣讲和作报告的照片。照片中,讲到兴奋处,他总是将头向上扬起,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双手,有力地挥动着。下面的人群好像也受了他激情的感染,表情也格外昂扬起来。
待我们跟着讲解员从郭老事迹展室走出来时,天色已黄昏。红色的夕阳将我们回望的目光和恋恋不舍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
(作者 匡列辉 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05-05 来源:华夏时讯| 编辑:确牛
04-26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7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11-0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11-03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3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5-1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