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是全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中央、自治区在涉农惠农项目资金方面投入最多的地方。随着涉农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涉农领域违纪违法问题也随之凸显。这些“蚁贪”,不断地吞噬着群众的获得感,尤如“雾霾”污染着乡村的政治生态。为推进政务村务公开透明,规范和制约基层党员干部权力运行,实现涉农惠农项目资金阳光化操作,有效预防和减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固原市纪委创新建立扶贫涉农项目资金“三级备案、三级审核、一个平台监管”机制。
深入调研,追根溯源,找出症结。涉农资金监管不透明、项目实施流程不规范、乡镇对农户情况不掌握、农户对涉农政策不了解等问题的存在,形成了“微腐败” 滋生的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涉农惠农领域问题线索1276个,立案调查551件,给予党政纪处分510人。这些违纪违法问题,遍及退耕还林、扶贫开发、草原生态补贴、危房危窑改造、扶贫互助、移民搬迁、征地拆迁等各个领域。有的是利用掌握发放惠农资金的权力,直接克扣、截留、挪用克扣、截留款物,用于日常开支或个人侵吞。有的是利用职权,假借名义,用编报、多报数字等方式虚报冒领救济、补偿等资金,或在种粮补贴、退耕还林等过程中虚报土地面积,编造子虚乌有的项目骗取国家资金。有的是巧立名目收取“回扣”或“好处费”。从调查情况看,不善监督、不会监督、不敢监督,监督乏力、缺位,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到位,政策宣传不到位,村务公开不实在,是扶贫涉农领域腐败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建立机制,对症下药,开具良方。自上而下,三级备案。首先是县级备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范围、计划安排、方法步骤等,做好政策界定、监管指导工作,并在监管平台及时公开,实行一级备案。其次是乡级备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细化分解项目指标,明确对象范围,下达到村,建好各项涉农项目资金的申请、任务分配台账,在乡(镇)监管平台及时公开,实行二级备案。第三是村级备案,制定《实施细则》,做好本村项目户基本信息摸底、张榜公布、登记册工作,以村“两委”名义在村监管平台及时公开,实行三级备案。
自下而上,三级审核。首先是村级评审。村(居委会)“两委”初步确定涉农惠农项目资金(实物)分配到户花名册,乡(镇)驻村干部和村监会全程参与监督,并在村监管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后上报乡(镇)政府。其次是乡级复审,乡(镇)政府对各村上报的项目落实到户花名册,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在监管平台进行审核,并开展入户核查。审核完成后,上报县(区)涉农部门。第三是县级审定,县(区)涉农部门对乡(镇)上报的项目落实到户花名册和项目资金立项、申报、评估、项目实施、竣工验收、资金发放的每一个环节和程序在监管平台进行审核验收,审核验收合格后由县财政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按规定及时拨付兑现。
横纵交织,一个平台监管。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涉农惠农项目资金监管平台,严格管控所有涉农惠农政策、项目和资金的实施情况。市级监管平台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按照“应进则进”的原则,督促指导各涉农部门把应纳入的涉农惠农项目及时纳入其中;县、乡、村监管平台严格执行“三级备案、三级审核”制度,及时将涉农惠农项目实施过程、政策依据、申请条件、补贴标准、项目受益农户花名册、逐级审批过程等信息分别在相应的监管平台上全部公开,便于群众监督,确保项目运行规范,资金拨付安全、高效。
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凸显功能。在每个县(区)确定2个村作为示范点,试点先行,边实践边探索,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目前,固原市各县区已全面开展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平台采集人口信息1103253,手机终端访问量433154,下载安装111983次,覆盖了全市62个乡镇822个行政村43个涉农部门,实施项目备案167项、项目审核108项,今年年底将实现 “全覆盖”。 自平台建立以来,共受理投诉信件1317件,立案236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87人。干部群众普遍反映,“331”监管机制的推行,实现了政策落实,操作规范,农民受益,干部自律,监督到位,统一管理,预防为主,全面提升了扶贫工作科学化水平,在用制度做保障实现“不能腐”上迈出新步伐。
05-05 来源:华夏时讯| 编辑:确牛
04-26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7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11-0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11-03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3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5-1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