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沙坡头区扶贫办紧紧围绕民生主线履职尽责,始终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带动辖区移民群众与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本职使命,以踏实的工作实绩,凝聚民族团结之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沙坡头区扶贫办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创建活动。在区委宣传部、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安排专人赴吴忠市民族团结示范机关、社区、村实地考察学习、借鉴经验;组织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会,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工作纳入全年工作重点,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汇报,力求利用创建工作的契机,做好沙坡头区9000余名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确保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业。 精准安排,广泛参与。根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机关测评指标和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将工作重点确定为辖区11个生态移民村,以扶贫攻坚、推动发展为首要任务,立足基层、依靠群众,把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创建的着力点,以创建促团结,以团结带脱贫,以脱贫聚民心。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落实到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族社会事业、维护民族繁荣团结建设目标,真正实现广参与、全覆盖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格局。 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秉承“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工作理念,坚持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与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在创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带一树”创建模式。“四带”即:一是以重大项目带产业。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脱贫攻坚的具体抓手,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宜林、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筹资1958万元实施了宣和镇兴海村滴灌维修改造、华和村渠道砌护、海和村养殖园区扩能改造、兴仁镇泰和村压砂地、香山乡米粮川村1000亩盐碱地辅土改良、常乐镇康乐移民区土地综合治理、迎水桥镇鸣沙村农家旅游等7个重大项目,因地制宜围绕主导产业落实项目,依托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二是以技能培训带就业。通过实施专业技能培训,发放就学补助、有组织劳务输出奖补等优惠政策,鼓励带动有发展愿望和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实施精准脱贫技能培训,千方百计帮助就业增加“离土”务工收入。组织建档立卡中年妇女劳动力3000余人次就近到苹果基地、枸杞地和硒砂瓜地务工,组织青壮年劳力到市内外长期打工800余人;对321名在校和新入学贫困大学生发放就学资助160.5万元(每生每年5000元);为207名建档立卡家庭的中高职学生发放“雨露计划”就学补助31.05万元(每生每学年1500元);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生态移民户驾驶员B证、C证资格补助391人126.34万元。三是以包保帮扶带动能。安排1332名干部与3968户建档立卡户结成帮扶对子;28个重点贫困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2名,设立驻村联络员56名;包保干部上门为群众办理“扶贫保”、落实技能培训补助等惠民政策,协调解决银行贷款、医疗报销等群众急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全力帮助贫困村脱贫摘帽。四是以龙头企业带发展。引入宁夏西域金枸、中乾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集中流转经营生态移民村土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培育苹果、枸杞等特色产业,积极争取将南山阳光等11家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纳入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农户+基地”合作模式,着力培育壮大贫困村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在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做文章,将更多的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先进发展理念融入扶贫领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不断壮大育强特色产业。“一树”即:以示范典型树信心。选树表彰了马自杰等10名脱贫攻坚奋进奖、田进龙等16名劳动技能大赛优秀奖,贫困户一味“等、靠、要”的思想逐步打消。积极打造东园镇金沙易地搬迁安置,宣和镇海和村以贷入股创新金融扶贫,兴仁镇泰和村肉牛赊养互助联社,永康镇永乐村苹果产业新技术推广,宣和镇华和村基础设施改造、迎水桥镇营盘水村整村危房改造和鸣沙村全域旅游“七大”脱贫攻坚示范点,推动沙坡头区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提升。(撰稿人:左志金) |
|
05-05 来源:华夏时讯| 编辑:确牛
04-26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5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04-27 来源:人民网 宁夏频道
11-0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11-03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3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5-10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