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望远镇板桥村共有530户2360人,耕地面积6000亩,其中园艺产业面积4200亩,占耕地面积的 70%。近年来板桥村依托近郊、土地资源优势,通过政府支持,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搭桥,能人领办,群众参与的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推进设施蔬菜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多元增收。仅设施蔬菜一项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80%,板桥村成为全镇乃至全县农民农业产业收入最高的村,66%的农户在县城或望远镇买了房,30%的农户拥有小汽车。
一、“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蔬菜产业发展
经过探索实践,从生产方式、种植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及农户参与度不断发生质的变化。2007年村党支部书记索进林率先在村上流转土地200亩,建设日光温室80 栋,种植番茄,成立“永宁县板桥佳蕾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00户。村党支部本着“做给老百姓看,带着老百姓干”的精神,引进先进适用、功能齐全的设施农业装备,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智能化微循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将现代农业的新优品种和技术在田间地头展示应用, 提高农业种植效益。种植的主打品种番茄由于品质好,价格稳定,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带动了板桥村整村连片推进,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良好局面。2013年以来,合作社及基地规模快速推进,设施温棚每年以300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建成集中连片日光温室 3240亩,大中拱棚506 亩,露地蔬菜450亩,辐射带动村民356户,农户参与率达到72%,年产番茄10300吨,产值2400万元, 成为全县设施蔬菜示范村。
二、“土地+资本+销售商”股份合作模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设施蔬菜标准化园区建设,创新新业态,整合各类生产要素,组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推出“土地+资本+销售商”模式,吸引本村农户、外地销售商以土地、资金等通过参股入社,按股分红方式,围绕绿色番茄产业建设“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牌优、价格优”五优蔬菜生产基地,打造“生产种植、冷链物流、批发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示范园区。2017年园区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00亩,新建设施拱棚400亩,日光温室 150亩,露地瓜菜450亩。目前板桥设施蔬菜标准化园区股份合作项目预计总投资1850万元,在土地入股方面:83户农户将85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折价86.8万元,占股4.7 %,实行“每亩1000元保底+利润分红”;在资本入股方面:没有土地的52户农户自愿以资金入股,参与利润分红,共入股460万元(最高25万元,最低1万元),占股25%。合作社领办人投入1023万元,占股 55.3%;在销售商入股方面:4家南方销售商因看好市场前景,以资金入股参与利润分红,共入股280万元,占股15 %。另外村集体将18亩沟、渠、路及公用土地入股合作社,村集体可增加收入5万元。预计园区年底可实现收益1700万元,利润分红达40%左右。股份合作制经济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合作社将园区分片包给懂技术、会种植、会管理的农户进行管理,责权利到人;销售商发挥掌握市场行情信息优势,负责种植时间、茬口安排和品种选择,错峰生产,进行分拣、包装、运输销售;合作社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及品牌培育等工作;股东依据市场行情共同研究决定番茄价格。劳动用工以入股农户为主,用工高峰时,每天有 100 多人同时作业,日工资100元左右,普通工每年在园区务工收入达到3-4万元。板桥村股份合作制经济激活了生产要素,推进了农村“资源变股份、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客商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
三、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引领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板桥村坚持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路子,推进产供销全产业链无缝对接,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2016年引进宁夏科瑞恒生种苗有限公司建设200亩集约化育苗中心,年繁育优质新品种种苗600万株,为周边群众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提供了种苗保障。合作社统一为农户购买棉被、化肥、棚膜等农资,每栋棚节省生产成本2000多元。推广耐热新品种和抗高温新技术,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气温最高时,种植耐运输优质番茄,9月份延后上市,抢占市场高位期,价格稳定在1.2-1.3元/斤,亩产值达2.5万元,番茄外销均价始终处于全县最高水平。错峰生产的番茄与越夏露地番茄交替上市,有效衔接市场茬口,合作社还筹资建设冷库1000平米,有效化解旺季储存、销售难问题,形成全年番茄供应链不断。在销售环节坚持以销定产,积极开拓外销市场,在中国最大的果蔬批发市场江南市场设立番茄直销批发点,与区内外二十多家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注册了“老索”牌商标,建立了农残监测实验室和农产品质量二维码追溯体系,打出了板桥村品牌,被南方客商认可。在收购番茄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价格, 近几年合作社每年为农民组织销售西红柿近7500吨,价值1800万元,全村番茄70%以上销往广州、杭州等地,统销每栋棚每年为农户增加收入6000元左右,有效解决菜贩竞相压价导致农户“卖菜难”问题,推动了番茄由中低端过量生产的无效供给,向生产适销对路精优产品有效供给的华丽转变,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同步提升。
板桥村以上三种模式的共存,合理界定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解决了老百姓种植、销售、务工问题,培育了一批懂技术、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型农民,增强了农民致富本领,推进番茄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发展共谋、利益共享、和谐共生的局面,促进了农民多元增收。
来源:政策研究室 孙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