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惠农区围绕服务“创新发展、转型攻坚”,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了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创优政策体系,人才扶持有“梯度”。惠农区认真落实自治区《关于创新体质机制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精神,各归口管理部门积极组织本行业、本系统各企事业单位申报人才培养引进工程、人才平台建设、各类人才奖励和补助资金等。放活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公立医院等公益类事业单位可自主确定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自主决定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办法。经人事、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国有企事业单位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引进的继续紧缺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
创优平台载体,人才集聚有“力度”。惠农区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惠农籍在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信息调查和沟通联系,不断更新完善人才信息库,采取发放慰问信、定期联系走访看望家人等形式,关心关注在外惠农籍人才,激励他们回乡考察,为惠农发展出谋划策。依托政务云应用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网上人才服务平台,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门窗口,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注重提高“宁夏陆港物流专家服务基地”“宁夏循环经济产业专家服务基地”运行质量,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挥其在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为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平台。
创优引才机制,人才建设有“深度”。积极推进“政校企”协作工作机制,更新完善《惠农区“政校企”协作名录》,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和培训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企业用工,培训院校育才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管理,探索公立医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模式,实行备案制管理,公立医院可在政府主管部门监督下自主设立岗位,自主公开招聘人才。事业单位可围绕全区重点产业等发展需求,自主引进全日制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不再受编制总量和岗位结构比例等限制,没有空编的可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解决,编制、人事部门及时通过“绿色通道”方式办理相关手续。
创优留才环境,人才服务有“温度”。推行“人才+项目”模式,加大带项目、带成果、带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团队引进和培养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及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认真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倾斜政策、乡村教师补贴政策和乡镇补贴政策,破解基层“留人难”的难题。
积极做好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特支项目高层次人才推送工作以及“塞上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申报评选。探索建立技能人才激励办法,实行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激励科技人员实施成果转化,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实现暖心聚才效应。(记者 田玉虎 通讯员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