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随”到“吸引”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吴金水现在三天两头收到来自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学生的留学申请。以前这些国家和地区学生的留学目标国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
“现在对我们需求最大的是这些发展中国家。”吴金水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一名来自孟加拉国的学生说,他周围的很多年轻人都认为,现在中国科技进步很快,对他们国家很适用,到中国留学很有吸引力。他还从自己国家的网络搜到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巨型稻成功栽培的信息,他的朋友们都对巨型稻这一成果深感惊讶,认为学习农业科技应该到中国才对。
回想自己当年在英国留学时,得到英国老师很大的帮助,吴金水对他的留学生们说,“你们过来,我们也保证你们能学有所成。”
“这是一个动向,主要是由于中国能服务和满足他们科学研究的需要,而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也是我们的一项国际义务。”吴金水说,就国际科技合作而言,一方面我们要在前沿领域继续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合作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面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全方位扩大我国的科技软实力和影响力。
从“参与”到“引领”
去年11月,通过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科学咨询小组会议的审定,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又增加4项。至此,19个国家的47个项目获得了粮农组织的认定,中国以15个项目位居数量第一。
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针对农业与农村发展不可持续、小农经济面临冲击、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传统农耕文化不断消失等严峻问题而发起的一个新的计划。
“中国是这一计划的最早响应者和积极参加者,现在已成为关键推动者和重要引领者。”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介绍,2005年,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努力,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功地推荐为世界上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对此作出重要批示。
闵庆文说,正是由于中国政府的工作,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列为业务化工作,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申报工作。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中国古老的农耕体系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很多方法也是世界财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闵庆文说。
05-02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3-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03-31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
03-03 来源:中国科技网 | 编辑:确牛
03-04 来源:国防部网 | 编辑:确牛
03-13 来源:新华网 | 编辑:确牛
03-30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
03-15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10-3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04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