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日益展现出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去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埃及《华夫脱报》评论说,“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体现出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的决心,即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也要成为其过程的引领者。”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表示,“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紧密相连、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将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努力将自身的发展变成与世界各国共同进步的机遇。
从“缺位”到“榜样”
科技进步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科学家正以自身的行动为参与全球治理不遗余力地贡献中国力量,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是行动的主旨之一。
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负责运行的科技部国家对地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积极协调国内公益卫星和商业卫星等运行机构,对国际上重大自然灾害进行应急响应和数据援助。
比如,近两年来,对于新西兰地震,墨西哥地震,伊朗、伊拉克边境地区地震和南太平洋“吉塔”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他们进行了快速响应,先后协调国内8个机构、10多颗卫星进行应急观测和数据援助,在减灾救险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共享平台所发展的“中国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已经成为“减灾宪章”等国际政府间应急合作机制的重要补充,其工作得到了综合地球观测组织(GEO)等国际学术组织的高度赞扬。
“他们以前对我们有抱怨,觉得我们国际服务不够、数据不共享,现在我们在国际服务及数据共享上已经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表示。
目前我国卫星发射量数已位居世界第二,并且是全球唯一一个把卫星应用当作空间基础设施来建设的国家。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在卫星应用方面尚存不足之处,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大众应用还处于空白,在全球的应用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过,顾行发对未来充满信心:“随着整个社会包括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等国内外力量的参与,我们的卫星应用将会打造更大的市场和产业,因此有望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监测,以及国际减灾防灾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中科院沈阳分院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中科院的“率先行动”计划与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东北振兴、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举措有机结合。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韩恩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沈阳分院充分发挥中科院的科技与人才优势,配合辽宁省和山东省的发展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较好工作成效。”
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中科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沈阳分院按照中科院党组的要求,积极推动辽宁和山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沈阳材料创新研究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国科大能源学院、国科大机器人学院、国科大海洋学院、中国科大材料学院先后落户沈阳、大连、青岛,使得重大成果产出能力显著提升。
为了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沈阳分院在辽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创新平台,如辽宁省材料研发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辽宁省装备智能化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辽宁省催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等省级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中科院多个单位分别在青岛、烟台、济宁等地与地方共建了光电研究院青岛分所、计算所烟台分所等13个分所、分部或研发基地。中科研发城在青岛高新区正式投入使用,一批院所将集聚入驻。
韩恩厚指出,2018年沈阳分院将重点推动沈阳、大连科创中心建设方案编制,配合辽宁省及沈阳市、大连市政府推动东北亚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参与推动青岛海洋科创中心建设,从而使辽鲁两地有源源不断的科技供给,保障发展后劲。
建设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韩恩厚指出,沈阳分院依托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已经在11+9个地级市建立了分中心,还联合成立一支强大的专业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按照“中心+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的模式推动与辽宁、山东的合作,并拟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辽鲁两省各地市分中心网络全覆盖,加速建设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此外,沈阳分院采用“互联网+”技术,征集整理1139项科技成果和100个专家团队信息,建成沈阳分院科技成果信息网和手机App,打造24小时永不打烊的“科技淘宝网”。韩恩厚透露,目前科技成果信息网上线运行一年半,访问量已超过51万次。
这两天沈阳分院正在部署细化全年工作计划,韩恩厚提到,今年,沈阳分院还将继续完善辽宁、山东院地合作网络体系,加强转移转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入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多年探索实践,沈阳分院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机器人、高性能数控系统、IC制造装备、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孵化了67家高技术企业,包括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等6个上市公司。
韩恩厚指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全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他们的移动机器人在前不久平昌冬奥会上成功亮相,为中国智造赢得赞赏。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等半导体设备高技术公司,使沈阳成为半导体装备的全国三大高地之一。依托大连化物所孵化的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煤制烯烃领域最专业、最权威的专利专有技术供应商。洁净能源核心技术实现工业化,“高温铁基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成功应用于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装置,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工业生产,技术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形成65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煤气化直接制烯烃实现里程碑式重大原理性突破,颠覆了国际煤化工领域90多年来高水耗、高能耗的水煤气变换模式,直接采用煤气化产生的混合气体,高选择性地获得低碳烯烃,从原理上创立了一条结构低耗水的煤转化新途径,为我国煤化工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我们帮助辽宁、山东当地企业在多个新兴产业上填补了本地的产业领域空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带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共同迈进。”韩恩厚说,2018年,沈阳分院将继续推进沈阳、大连、丹东、山东国资委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动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促进新旧动能转化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装备制造业、能源、粮食供应基地,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在我国乃至东北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韩恩厚透露,目前,辽宁省与中科院已经达成共识,正在采取措施进一步推进。沈阳分院多次组织专家深入鞍山钢铁集团、本溪钢铁集团、瓦房店轴承集团等就纯净化冶炼、高纯稀土合金制备、稀土钢、金属构筑成形、耐腐蚀钢、轴承钢、WIA设备状态监控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进行合作;组织中科院26项科研成果与辽宁钢铁企业对接合作;组织生物医药产业对接会,深入开展与东北制药集团等生物医药企业合作,用高科技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沈阳自动化所牵头研制的工业无线网络标准WIA-FA成为IEC国际标准,成功入选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该技术产品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行业,还包括环保、水泥、农业等各个物联网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应用,尤其是油田油水井的远程计量与优化控制系统在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金海采油厂进行了大规模应用,有效实现能源物料的准确计量,提升了精益管理程度。
2月2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吹响了山东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在山东,沈阳分院正积极推进与山东省国资委的合作,双方领导多次会商,明确合作方向和内容。2017年,沈阳分院、中科院科发局、山东省国资委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中科院院属单位与山东省管企业共有4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10个项目签署合作协议。韩恩厚表示,沈阳分院正同山东省国资委筹备共建中科院山东中心国资中心,拟注册5000万元成立中科惠鲁公司,设立5亿元基金,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域共建山东中科产业园。
韩恩厚表示,今年沈阳分院还将继续推动与济南、青岛的高层次合作;配合院科发局,加速科技支撑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
韩恩厚指出,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多次强调各分院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沈阳分院在中国科学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的指引下,将进一步推动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与辽宁省、山东省“十三五”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力争为辽鲁两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05-02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3-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03-31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
03-03 来源:中国科技网 | 编辑:确牛
03-04 来源:国防部网 | 编辑:确牛
03-13 来源:新华网 | 编辑:确牛
03-30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
03-15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10-3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04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