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日前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6)”,该报告针对大气、水质、土地利用、植被、水资源、农业等众多领域进行了记录和汇总,科学客观地呈现了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历史变化。
长期观测发现,我国二氧化氮排放浓度呈现季节特征
遥感科研人员通过监测2010—2015年中国及重点区域大气浑浊度和PM2.5浓度,全面呈现了“十二五”以来大气浑浊度和PM2.5浓度的时空特点。
报告副主编、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良富说:“我们主要是对二氧化氮排放进行观测,因为其排放对大气污染影响巨大,它在空气中转变为硝酸盐,是PM2.5的重要前体物。”
从报告看,我国大气二氧化氮柱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和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值区。其中,2010—2015年,二氧化氮柱浓度高值区范围有所缩小,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全国大型地表水体中,西部清洁为主、东部相对浑浊
此次报告还首次发布了2000—2015年全国大型湖泊和水库的水质状况监测成果。
“我们的监测对象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湖泊、水库等大型地表水体。利用水质状况遥感指数,将水体划分为21个不同的颜色级别。级别越高水质越差。该指数指示水体浑浊程度的精度为63%。”报告编委、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申茜说。
报告显示,2000—2015年,全国统计的175个大型地表水体中,虽然年间有波动,整体来看,全国A类B类水体个数在上升,C类D类水体个数在下降。
据悉,2015年全国大型地表水体浑浊程度空间分布显示,西部水体以清洁和较清洁为主,东部水体以浑浊为主。东北山地与平原湖区湖水浅、面积小,矿化度高,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以及人为因素,造成该地区湖泊浑浊程度偏高。
实施遥感监测20余年间,耕地和水域面积增大
报告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遥感监测的20余年间,我国土地有266193.86平方米改变了一级利用属性,占遥感监测土地总面积的2.8%。动态变化广泛出现在全国范围,东部地域和北方相对集中。其中,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耕地和水域面积增大,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
“耕地变化最显著,其动态变化面积高于所有其他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先增后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该报告副主编、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张增祥说。
05-02 来源:人民网 | 编辑:确牛
03-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03-31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
03-03 来源:中国科技网 | 编辑:确牛
03-04 来源:国防部网 | 编辑:确牛
03-13 来源:新华网 | 编辑:确牛
03-30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
03-15 来源:中国日报网 | 编辑:确牛
10-31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04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