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清康熙年间山西秀才李毓秀写的一本蒙学教材,分几个层次谈论孩童接人待物、处事和读书的教养、规矩与方法,力图将孩童天然形成、不知约束的言行纳入文明的轨道。
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认为《弟子规》是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雾霾,说它以父母为中心,会毒化青少年心灵,将他们变为唯唯诺诺的奴才。
现代社会很多地方不同于古代,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变化并不大。谁也不想忍受冷漠、粗暴、戾气,承受所有人皆为自我所产生的冲撞,而希望生活在一个大家谦和有礼、举止皆为他人着想,有秩序有尊严有幸福感的善良社会。
钱穆曾对美国学者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人非圣贤,德性不会与生俱来,一套道德规范可以让人们习久而成性。孔子希望以“礼”来规范所有人的言行,使社会成员恪守本分,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
毋庸讳言,近百年的社会动荡中,数千年来维系中国人日常伦常和人生信仰的儒家思想被连根拔起,再加上人口众多资源紧缺,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都被甩到了不知何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尊重、谦让,没有公德心,不会用敬语,甚至连表达情感都没有比较优美的方式。浮躁功利的处事态度,让人心失去依凭,让快乐远离。西方国家的小痞子碰上别人为他挡门,也会吊儿郎当地说声谢谢,因为他们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而我们的学霸却觉得他人为自己服务理所当然,更别说许多服务窗口那种“帮你办事是给你面子”的态度了。
这种时候,需要的不是高谈道德如何重要,而是应该像《弟子规》一样,先将道德细化、落实为不离日常生活的人伦之用和具体行为规范,用制度来规范人们诚信重义,信守职业道德,在生活中不妨碍他人,不侵犯别人的利益,让社会和乐融洽。
新华网 文/张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