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不完全统计了高考恢复40年以来,超过200道全国或地方命制的高考作文题,发现历经变革至今,“材料题”是常客。2000年开始,传统文化和时政热点逐渐走上试卷。而在出题方式上,也出现了诸如半命题作文、“微写作”的创新。
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语文学科的定位发生了转变,正在从纯粹的文学科目逐渐转变为现实性、基础性科目,出题人的眼光在移向当代,从更高的格局引领学生心智更加健全发展。
连续十年出现 材料题是主流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高考40年来,全国卷一共44套试题中,一共有24套试题使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占比约55%;高考40年来,各地自主命题192套,其中有75套为材料作文,占比近40%。
学而思网校高考研究中心向欧分析,材料作文是“主流”,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汉语是母语,读得多才有可能写得好”,而这两者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考试形式能够同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输出”的表达能力。
北京市教委校园促进项目中学组特聘专家、新东方集团培训师及语文项目创建主管杨洋分析,“命题作文范围比较大,写作的难度系数较大,评分的要求也会更高”。
他解释说,而材料作文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创作,更有利于进行比较,因此是更为“主流的选择”,“毕竟高考要在尊重命题的合理性基础上,照顾到学生的发挥和创新”。
北京卷连续三年考传统文化
在材料命题中,除了励志、寓言故事外,还有另外一个趋势,即国学和传统文化,以古人智慧而观今的作文题目越来越多。
1982年,考生被要求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题作文。2003年的全国卷选取了《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2004年湖北卷选取了唐朝刘禹锡的《昏镜词》等等。
除此之外,近年来,传统文化更多见诸于卷面。据不完全统计,近40年来至少出现过14次,其形式包括古诗文、谚语、地方民俗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内容出现的更加“频繁”,18年来出现过12次。仅北京卷也在2014年至2016年,以老规矩、民族英雄、老腔等为题目要求行文。
2006年后时事热点年年考
近年来,高考作文不乏接地气儿的热点话题。其实,1986年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涉及了环保领域,就曾让人眼前一亮。
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为“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随后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成为一大趋势,至今连续12年出现在每年的作文题目中。
记者发现,相比全国卷,各地自主命题时,更倾向于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2008年,汶川地震出现在地方卷中,也一度激发了高考作文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潮流。随后,社会热词“范儿”、“京骂”、“名人代言”、“高考30年”等,均成为高考作文题。
其中,2011年作文卷中的社会热点较多,涉及歌手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乒乓球赛中国夺冠;中国崛起三个话题。而在2015年,全国卷1和江西卷还出现了“女儿举报父亲”的“撞题”。
文体题目持续“标新立异”
纵观40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乏创新之举。比如,看图写作,其实早在1983年当时的作文题便是“以图说话”,要求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写作。
据不完全统计,40年以来,全国卷至少有4年出现了漫画作文,其中,1996年的全国卷中,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要求学生以“我更喜欢漫画《__》”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谓是半命题作文的“鼻祖”。记者梳理发现,1996年至今,至少有8个年份的作文题目使用了半命题、漫画或者新事物、新提法作为材料。
此外,2005年的重庆高考作文题中,出现了大作文和小作文两道题。多选,由此成为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一种新方式。2014年起,北京高考作文也引入了这一形式,并扩充为微作文“三选一”,大作文“二选一”,以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发挥余地。
《新京报》201.6.8 文/黄颖 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