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沉默的中等生 别让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他

5月,北京发生的一起中学生坠楼事件灼痛了人们的心灵,夏日一如既往地来临,绽放出绚丽和丰饶的味道。然而,对于那个14岁的生命来讲,却已毫无关联,他那么决然地纵身跃下,留下了血色的眼泪和无法弥补的伤痕。

曾经做过6年中学心理老师的我被深深触动,勾起我过往执教生涯中的种种回忆。那些青春的面孔,那些悲叹的身影始终在眼前挥之不去。

孩子的遗书写得非常简单,他提到对不起父母,不责怪任何人。这个懂事的孩子做了最让人痛心的事。这封信并没有透露出自杀线索,“被父亲没收手机”,听上去是件极小的事——很多青少年的决然行为都是因为一件小事。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可能正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遇到的那个女孩上高一,16岁,是班里的中等生,还担任着某个学科的课代表。她平凡但乖巧,是个让老师和家长省心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她宣布不再上学了。没有先兆,没有意外事件,所有人都觉得如雷轰顶,无法理解。老师、家长、同学各方动员都无济于事,折腾了一个月,只好休学。

我作为心理老师有机会介入了这个事件,在和家长的不断沟通(孩子已经拒绝沟通)当中,慢慢发现这个孩子的苦。

她懂事了很多年,知道父母不易,老师是为她好,所以她不说。成人们只希望她乖乖的就好。而她终于在期中考试的奋力拼搏后耗尽了力气,决然不再上学。

我想,那个走上绝路的少年或许也经历了类似的挣扎吧,老师评价他平时好沟通,有礼貌,一提醒错误马上改正……在遗书里他也还是那么懂事得让人心痛。但是谁能知道他的痛苦呢?他说从未为父母争光,惹父母生气,在这种话语背后有多少自责。孩子是适应成人而生存的,所以孩子往往习惯忍耐,没有耐心和信任,你常常无法看到孩子的心。

请改变和孩子沟通的单向模式,如果只是把你的期待抛给他执行,你就只能离他越来越远。他可能现在就需要分担——就是倾听。你可以在倾听后分享你的建议,但当你的建议得不到共鸣时,请收回。

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容易交到朋友。如果你是老师,请想办法用各种活动——尤其是心理团体的活动来促进孩子们形成支持系统。

 中青在线  文/张丽丽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让清风正气成为教书育人的滋养

      近日,教育部党组召开2017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党组成员、......

    03-06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