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传统辞书做专业"知识管家" 投身数字出版转型突围

传统辞书做专业"知识管家" 投身数字出版转型突围

《新华字典》 App自今年6月上线后,哪个省份的人群使用频率最高?“后台统计显示,广东一带的下载使用量在全国占比突出:当地读者非常乐于点击App自带的知名主播发音功能,学习字词的普通话标准读音。加上支持即时跟读对比,这一‘服务套餐’在受众眼里附加值颇高。”谈及工具书转战移动互联网的热门话题,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李平告诉记者,包括哪些词查找率较高、读者在何种页面的停留时间较长等,都可动态搜集整理。

这只是老牌工具书应对在线转型的一个缩影。大数据时代的知识传播,既是传统出版商难以回避的命题,也隐藏着用户阅读行为习惯等“商业秘密”。当拥抱数字化,成为百科全书、词典、字典等工具书的必然潮流,传统出版人应如何发挥优势?日前在沪举办的“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2017世纪中国论坛”上,海内外多名工具书出版人谈到,在线辞书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为查词工具,而要力图通过数字平台打开在线语言学习服务的市场,做专业的智能化“知识管家”。随着用户对准确内容和阅读体验需求的提高,收费的精品权威辞书数字版发展潜力巨大,不愁没读者。论坛由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

权威准确的内容,仍是工具书核心价值

目前,国内多家工具书升级在线平台,拓展知识资源整合利用的潜力。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编纂基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定位为知识生产、分发和传播的国家大型公共知识服务平台;将于2019年面世的第七版 《辞海》正稳步推进,有别于过往六版,覆盖全平台立体式的网络版 《辞海》 届时将同步上线,支持开放式在线编撰;商务印书馆继 《新华字典》 App后,正进一步开发 《现代汉语词典》 App等;《英汉大词典》 第三版开放手机应用公测,编纂处将征募志愿者采编文献例证及新词新义,并将于手机应用及网页版的条目更新中,标注新增语料的来源和编者。

面对互联网上众多在线百科或搜索引擎,这些由传统工具书转型而来的数字化平台,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论容量,肯定比不过互联网开放性知识平台。但我们有来自学术界的专业声音,编辑过程考究严谨,词条注重考实、写作精细。”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资深副总裁迈克尔·罗斯坦言,面对竞争对手,专家把关不可或缺。

对此,《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 学术总监龚莉深有同感,她说,知识变现的时代,工具书服务的专业更重要。“有些网络百科虽规模海量无所不包,但部分内容失真、文理文法文字粗糙、知识产权纠纷不断。而专业人员打理,则是品牌工具书编纂模式的核心设计———专家学者撰写审查、编辑人员加工监管、大众参与可管控的协同编纂模式,凸显了守正出新。守正意味着坚守百科全书学科全面、权威准确、客观公正的优良传统,这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标杆。”

因此,与其担心在信息爆炸、知识激增的时代,编辑这一行业会被淘汰,不如重新思考定位工具书编辑在去伪存真、遴选优化上的职业价值。李平说,信息冗余带来的困扰以及选择成本的极速增加,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经过编辑加工的权威规范内容。而这正是老牌工具书在互联网语境下的“硬通货”。

即便是以吸引大量语言爱好者参与为特色的 《英汉大词典》 第三版,也不意味着新版大词典将采用百科式开放的内容编纂方式,而是更类似于“草船借箭”。主编朱绩崧说,读者可以放“箭”,但编纂处得“箭”后,是暂时库藏、投入战斗,抑或弃置不用,固然可与弓箭手商讨,但最终的决定权仍把控在编纂处,从而确保大词典的专业权威底色。

垂直细分领域的知识服务,前途无量

一旦厚达几千页的“砖块”可浓缩于终端设备上的那枚应用图标,其背后就是一座昼夜膨胀的语言信息库,改变着读者群体的信息抓取与传播方式。如今,数字化工具书变得越来越“聪明”,追踪捕捉收集用户使用数据、分析阅读行为、保持社交互动等都不在话下。

“上世纪50年代,欧美家庭的书架上放套 《不列颠百科全书》,就像车库里停辆旅行车或房间里摆台名牌电视机一样,既实用又能彰显身份。后来,数字化残酷拷问着词典在物理维度上的存在,2012年 《不列颠百科全书》 售出最后一套纸质出版物,全面进军电子版领域。”迈克尔·罗斯说,如今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数字版,依据不同受众群的知识接受程度和喜好偏向,以存量资源加上行业资源,量身定制“阶梯式”网站或客户端,为个人、中小学、高校、图书馆打造分层的“私人书房”,公司约50%的利润正来于此。

可以说,给用户“画像”的过程,也为工具书平台推送个性化内容,提供了可靠的“定向靶心”———在线工具书的检索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同步催生了记录用户使用轨迹的大数据。这有助于精准掌握用户使用习惯和需求,了解读者检索路线的规律,从而“反哺”出对社会流行词热度背后大众心理等周边领域的研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说,不少工具书的下一转型方向,就是垂直细分领域的知识服务平台。(记者 许旸)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只需要一个转身, 就有一片新天地

      我师父说: 难以接受, 事情也不会改变。 唯有坚强面对, 才能够给痛苦的人生带来希望。 困在角落里, 只需要一个转身,......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 人生,是一场身不由己的旅行

      阅读南非作家达蒙加尔格特的《在一个陌生的房间》,是一次感同身受的过程。偶然间,翻着书就会恍如隔世,以为自己在旅......

    02-11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 重复的字,有趣的诗

      有这样一首诗,流传甚广: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在这短短20个字的五言绝句中,共出现了......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 古诗文中的“穿越”

      提到穿越,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在影视剧和武侠小说里,穿越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少有人关注的是,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才是穿......

    03-16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香山乡南长滩村:梨花深处的人文暗香

      百年老树掩映着昔日的喧哗,古老的水车伴着黄河水周而复始地轮转,犹如一颗颗孕育了千百年的珍珠,始终保持着幽静、醇......

    05-1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落在光明核桃园的雨

      来时盛开在光明村口的太阳 如一朵金色的花骨朵诱惑着 采风的诗人走村串户 搭在肩上的阳光一米一米 靠近核桃的年轮来不......

    04-08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境生于象外

      关于中国画的意境问题,已有不少文章进行过探讨。这些文章一般都强调意境,是意与境的统一。意,是主观因素,熔铸了画......

    03-19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首次登陆匈牙利

      本报布达佩斯电 记者翟朝辉报道:2月2日、3日,四海同春大型新春电视文艺晚会在布达佩斯MOM文化中心剧场连续进行两场演......

    02-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分享
  • 音乐为什么总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为什么音乐能触动我们的情感?这其中有什么进化优势吗?网友菲利普勒里什通过邮件提问。 BBC未来专栏作家大卫罗宾森回......

    03-22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春节的诗意与情怀

      祭灶、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如此丰富的年俗活动,孕育了中国春节特有的年味。古人过年,不仅仅是过年,而是通......

    01-27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