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纪录电影《二十二》:她们说或不说 历史就在那里

纪录电影《二十二》:她们说或不说 历史就在那里

纪录电影《二十二》:她们说或不说 历史就在那里

纪录电影《二十二》在第五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日本投降72周年纪念日上映以来,一时间被微信朋友圈刷屏,也获得了观众网上高分好评。在大片云集、排片紧张的暑期档,该片能够吸引广大观众进入电影院,恐怕不是因为其艺术水准,许是题材本身的缘故,这也从某种意义上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心理反应。

影片通过访谈的方式和客观的镜头,从人性关爱的角度记录了日军侵华战争中中国22位受迫成为“慰安妇”幸存者的生活境况。从中找不到情节,看不见高潮,听不到音乐,有些镜头朴素得像是无声电影,甚至连节奏都出奇地平静。那些已届90高龄老太太的一帧帧、一幕幕日常生活片段,就这样被平淡、安静、艰难地呈现给了观众。

作为纪录片,反映这类题材需要勇气,更需要抉择。如何直面那段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历史,要不要撕开那些不堪重负、不忍回忆的伤痛,对创作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一方面,题材本身是真实的,但又是极其敏感的,片中每位幸存者无一例外将这段“往事”作为深藏心底无法揭开的绝世秘密,当她们话到嘴边就“不说了”“不想说了”或者突然避开镜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怎样的身心煎熬。另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应不应该承担起激发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的责任,历史已经给了她们最惨痛的摧残和伤害,如今再要面对镜头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和现实的说教者,这是否又是一种伤害。

观影之前,一想象这个题材的拍摄过程,就不由得让人心口压抑,似乎有种把别人伤口强行撕开再撒上一把盐的残忍,以及预设并迫使每位主人公亮相“表演”的“不道德感”,生怕那些幸存老人的情绪带着我们的情绪瞬间失控,更怕那尖利的镜头和噬血的采访再次刺伤她们的心。看完整部影片,有所释然。可以说,郭柯是位敢于冒险而且非常聪明的导演。感谢他避开了观众的惯性思维,整部影片没有刻意的历史场景创设,反映的全是这些幸存者的现实生活状况;也没有诱导式追问,人物语言大多为人物原型实话实说、想说则说,偶尔穿插志愿者的语言和旁白。事实上,她们说,或者不说,历史就在那里,现实就在那里。

更为可贵的是,影片不是通过打“感情牌”来获得观众的“感动”。这类题材,即便用感动获得人们共鸣,也不见得是影片的成功之处,反倒会破坏观众的审美理性。相信影片是有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的,拍摄镜头一定捕捉了不少让人不忍落泪的细节。但它选择了用慢慢贴近她们、用心关爱她们的方式,故意在敏感的细节处移开镜头,或者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拉长镜头,实在不想去打扰她们,而是安静地引我们去“凝视”和思考。这种“戛然而止”的拍摄方式和“移步换景”的“留白”技巧,正是影片情感基调有效节制的体现。主人公的情感可以不能自已,而影片的这种有效节制却异常必要,它让观众的审美过程与价值判断得以平静而自然的联通。

不难看出,影片事实上充满了抉择的艰难和心理的纠结。“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张双兵用30多年的实际行动证明,他后悔让这些幸存老人开口,不但努力无果,“反而通过这种方式,让全村甚至全国的人都知道了她们的身份”。影片借张双兵的话,坦承了这种纠结,而这种纠结偏偏成就了影片应有的“效应”。既然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现在和未来负责,就该让更多的人更加关爱日益见少的这群老人,更能铭记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当我们直面这一切时,相信没有人会不屑、非议,甚至嘲讽。而且,我们体会到了影片对老人们应有的保护和尊重,也从中感受到了这些老人人性的闪光之点。影片以一位老人的辞世开场,以另一位老人的葬礼谢幕,这也是片中唯一有大场面感的片段。通过这两个葬礼,影片已经为我们有意交待:何以安享晚年?能否入土为安?是让她们化恨为宽恕,还是抱憾终身、饮恨九泉?“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当片中陈林桃老人留下这句话,在让人深受扎心椎骨之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20余万、32、22、8……这组数字终究会归零,但是,历史不会归零,历史无法篡改。历史不容忘记72年前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也难以抹去被迫沦为“慰安妇”的20多万妇女的惨苦经历。这些血染的教训痛心、深刻。72年后的今天,当影片带领我们凝视这些幸存者、追忆那些屈辱史和苦难史的时刻,我们必须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铭记历史,都需要我们更加自信、更加理性地认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而凝聚民族精神,众志成城,和衷共济,以坚不可摧的集体力量和无比铿锵的整齐步伐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讲话指出的一样,“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阎 岩)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只需要一个转身, 就有一片新天地

      我师父说: 难以接受, 事情也不会改变。 唯有坚强面对, 才能够给痛苦的人生带来希望。 困在角落里, 只需要一个转身,......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 人生,是一场身不由己的旅行

      阅读南非作家达蒙加尔格特的《在一个陌生的房间》,是一次感同身受的过程。偶然间,翻着书就会恍如隔世,以为自己在旅......

    02-11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 重复的字,有趣的诗

      有这样一首诗,流传甚广: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在这短短20个字的五言绝句中,共出现了......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 古诗文中的“穿越”

      提到穿越,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在影视剧和武侠小说里,穿越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少有人关注的是,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才是穿......

    03-16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香山乡南长滩村:梨花深处的人文暗香

      百年老树掩映着昔日的喧哗,古老的水车伴着黄河水周而复始地轮转,犹如一颗颗孕育了千百年的珍珠,始终保持着幽静、醇......

    05-1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落在光明核桃园的雨

      来时盛开在光明村口的太阳 如一朵金色的花骨朵诱惑着 采风的诗人走村串户 搭在肩上的阳光一米一米 靠近核桃的年轮来不......

    04-08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境生于象外

      关于中国画的意境问题,已有不少文章进行过探讨。这些文章一般都强调意境,是意与境的统一。意,是主观因素,熔铸了画......

    03-19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首次登陆匈牙利

      本报布达佩斯电 记者翟朝辉报道:2月2日、3日,四海同春大型新春电视文艺晚会在布达佩斯MOM文化中心剧场连续进行两场演......

    02-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分享
  • 音乐为什么总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为什么音乐能触动我们的情感?这其中有什么进化优势吗?网友菲利普勒里什通过邮件提问。 BBC未来专栏作家大卫罗宾森回......

    03-22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春节的诗意与情怀

      祭灶、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如此丰富的年俗活动,孕育了中国春节特有的年味。古人过年,不仅仅是过年,而是通......

    01-27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