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驰达岭作为当代有影响的彝族诗人,古老的民族文化赋予他率性、真挚、深情的性格,也赋予了他创作上的灵感与才华。他的诗歌总能够与远古的呼吸协同脉动、充满着一种神性光辉的烛照、弥漫着彝族这个栖息在大西南版图的古老部族所固有的文化特质和神秘的图腾幻象;他的诗歌从构思立意到遣词造句,都折射出彝族知识分子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民族文化心理,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奇崛的想象,张扬的才情,演绎着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这是纳西族著名女作家兼评论家蔡晓龄对普驰达岭《石头的翅膀》评语之一。
普驰达岭,1970年生于云南禄劝,现居北京。文学博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内外知名语言学学术刊物《民族语文》杂志编审、彝族人网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彝族诗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家,诗评人。多次获国家级文学大赛一等奖。著有:《西南村落双语研究》《中国彝族》、《纳苏彝语语法研究》等十三部学术著作《包括合著》。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民族学核心学术期刊《民族语文》《世界民族》等公开发表《彝族自称与彝语氏族地名》《纳苏彝语的空间认知系统》《彝族毕摩祭祀词研究》等学术论文80多篇。文学作品散载:《中国社会科学报》《民族文学》《边疆文学》《边疆文学文艺评论》《诗选刊》《中外文艺》《香港》、《新大陆》《美国》、《诗歌报》《中国民族报》《杉乡文学》等国内外上百家刊物。著有诗歌三部曲:《临水的翅膀》《石头的翅膀》《神灵的翅膀》,文学评论集《神语向天歌》。
《石头的翅膀》是继《临水的翅膀》之后,普驰达岭在2014年11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鼎力推出的又一部代表性的诗集。该诗集由“石头爬满祭祀的语言”、“那些看不见的水”、“断章写在殷墟之上”、“你是我一枚不可救药的月亮”、“故园如花灿烂老去”共五卷组合成,本书的创作风格归类,反映了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作品中有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与感恩,有对儿时美好的回忆,有对本民族精神之根的追忆,有对美好爱情的赞美。作品清新隽永,真情感人。
自《石头的翅膀》出版以来,受到国内诗界和文学界的高度关注,文艺报、中国民族报、《凉山文学》、《边疆文学》等报刊、杂志及中国作家网、人民网、中国民族宗教网、亚马逊、当当、淘宝、孔夫子图书、京东、三苗网、彝族人网、中国彝族网等网络媒体的高度关注与评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暨南大学文学博士邱婧以《当代彝族抒情诗中的宗教美学——以普驰达岭的诗歌创作为例》为题作了专题评论,她认为:作为一名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学研究学者,“母语”、“发颤”、“辅音”这些词汇从普驰达岭的笔下很自然地转向诗歌领域。在诗中,普驰达岭还将“火塘”、“雪”等彝族南高原常见的意象融入到其宗教美学实践中,“迁徙”和《指路经》同样不露痕迹地化入对甘嫫阿妞以及对彝族的歌颂中。另外,仪式性的重述也出现在他的诗歌之中,无论是指路经所提及的“玛纳液池”和“孜孜普乌”,还是彝族人出世和死亡时需要经历的“火塘”和“火光”,都以宗教仪式的表征溶于诗歌语言。克林斯·布鲁克斯曾在他的诗歌研究中提出并重复一个颇为传统的议题:诗歌要传达什么?在普驰达岭这里,显然可以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这首《甘嫫阿妞》里所表达的与当代汉语诗歌相区别的杂糅性、异质性,以及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神话历史、宗教美学、族裔认同之丰富,都喻示了普驰达岭的汉语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羌族诗人雷子以《学者型诗人的风骨与豪情——彝族诗人普驰达岭作品印象》为题,评论了《石头的翅膀》,她在文评中认为:云的披毡、风的骏马、雨的耳环、雾的神扇、雷的经诵、电的灵光、水的血液、冰的骨头……凡大自然中一切灵动与让人敬畏的事物在诗人笔下都变得熠熠生辉。因为诗人的心魂是有翅膀的,所以其诗歌秘境里显影的神灵皆扇动着神性的翅膀。在他的语境中无处不在的“神觉”赋予读者特殊的心灵共振,这种共振像一条被不断冲刷的心灵河流,令人的思绪纷繁复杂。普驰达岭是少数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好彝语和汉语意韵的诗人,他掌中有冰也有火。他具有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考和不断顿悟的思想。他甘愿默默无闻地耕耘,像一位勇士在不断嬗变的民族文化中依然坚守。普驰达岭的思想扎根于无垠的大地,他的诗超越了民族的狭隘与偏见,以人文的关怀向人类的精神家园飞翔,自由而不放纵,明澈而不轻薄。在当今不断混血、不断交融的文化基因中,诗歌可沸腾也可沉静。普驰达岭像一个智者拄着神杖不断在诗歌之内与诗歌之外潜心修行,他用智慧与责任推开民族文化璀璨之门,且歌、且语。他野性的语言与其风骨、豪情融为一体,就这样如清泉一般抵达至阴至阳、至坚至柔的万物核心里。
瑶族作家罗晓玲以《民族诗人的诗性构建与突围——以彝族学者型诗人普驰达岭为例》为题,认为:在彝族诗人普驰达岭的诗集《石头的翅膀》中,我读到了一个有别于自已民族的诗,觉得陌生又亲切。陌生的是诗中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入诗让人产生了鲜明的异域感和陌生感,而在它们之上构建的丰富意象又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亲切的是作为另一个民族的诗人,我们与他共同所拥有的对本民族的深厚情感是相似的,这一点足以让对本民族有着深厚情感的许多诗人与普驰达岭的诗歌有着不小的共鸣。近年来,各民族诗人以本地域和本民族为出发点,在探寻民族文化元素与诗写题材相契合上不断得以突破。民族诗歌像深山的花朵盛开在各民族地区并不断地跨出地域局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区域,诗歌的写作仍处于起步状态,而民族诗歌的写作因其具有地域应景性和民族文化元素的约束性,在诗歌写作中更是难以构建起来,在诗歌的意境中也难以突破出来,这成为不少民族诗人写作的一大难题和瓶颈。在民族诗人的诗性构建与突围写作上,彝族学者型诗人普驰达岭的诗歌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范例。作为一种审美范式,民族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一个有责任和担当的真正的民族诗人,有关民族性的提炼与持续审美必将放逐于民族文化艺术根性修行之状态。因为一个民族选择这种而不是那种体制——即诗歌依存的语言形态与美学架构,绝不是偶然、随意的选择,而是诗人探索、实验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普驰达岭的诗歌,正是暗接着民族的深层心理,并以此为基础与诗写追求,在诗意的重构与突围上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他的诗,也成为民族诗人的一种有效的审美范式。
纳西族作家和克纯以《站在信仰的芒上——评普驰达岭诗集《石头的翅膀》》为题,认为:通读普驰达岭诗集《石头的翅膀》,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贯穿于诗集的鲜活之民族记忆,独特的民族(地域)符号以及至深的民族情怀。普驰达岭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自尊、民族自觉的诗人、学者,那种自然而然地融于骨子里的民族气节、民族意识和民族眼界,首先源于生他养他的故土——彝乡——南高原深深的爱,以及他文化血液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怀。
彝族文化学者周能以《顽石异彩也灿烂——读普驰达岭诗集《石头的翅膀》》为题,认为:读普驰达岭《石头的翅膀》,让我获得彝族罗婺部的大量历史和现实的信息,知道许多彝风彝俗,并得到了诗歌意境的美感享受。也让我感觉到了虽然是顽石,却也放散出灿烂的异彩,始终能得到别样感觉,也是读诗中难得一见的享受。其中有着民族情结,更多的是民族责任和信心。
彝族诗人师立新在以《那些透彻心骨之水——评普驰达岭的诗》为题,认为:在庸碌的职场和世俗的价值观里晃荡,在日子的缝隙中与写作相亲相爱,也许因为阅读的文字过多过零碎,不自觉间,我已消逝了明媚的眼神,很少会被一般的文字锁住,但现在,却无可救药地陷落在彝族诗人普驰达岭的文字里,难于自拔地沉淀下来。他诗作涉猎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渗透着诗人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故园的眷恋。品读诗人的文字,让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厚重的彝族文化。作为彝族后裔,这也是我第一次很幸运地由此而去找寻部族的文化渊源。我原来根本不知道,诗歌原来也可以如此温暖地昭示民族的文化根源。但在普驰达岭的作品中,我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徜徉在诗人普驰达岭的文字大地,触摸到的是他创作的豪放和飘逸、温馨和浪漫。穿梭于他一句句的诗行,我细数着他心底荡起的涟漪,并为这些充满彝人思维的诗与歌而感动。
总之,自《石头的翅膀》出版以来,受到国内诗界和文学界的高度关注。正如纳西族作家兼评论家蔡晓龄所说,读普驰达岭的诗,你会找到一种自信,一种“与阳光对话/与大地对峙”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你会理悟到南高原彝家汉子独有的“冰是坚硬的水”的侠骨柔情。在侠骨柔情中,你会感受到诗人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你会触摸到诗人独一无二的神性与独特的遣词造句折射出的独到美感。他的诗刚柔并蓄,气势磅礴,字里行间飞舞着冷峻的敬畏感与灵魂深处的爱与牵挂,把南高原彝家汉子正直无私的高尚气节一一细诉,从每一颗字的置放,每一节诗的布局,每一首诗的整体把握中渗透出学者型诗人的淡定、坚持与渴望,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折服在其精深的思想与超群的艺界中。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2-11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3-16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08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3-19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2-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03-22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1-27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