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今天,你说OK了吗?

今天,你说OK了吗?

OK原先只是美国的一句万能口头语,后来变成英语中的必备口头语,再后来又成了全球最通用的词。

它可以表示兴奋的欢呼(有空的停车位!OK!),也可以表示不是很感冒(电影好看吗?还OK吧。),还可以是转移话题的提示(OK。我们来讲下一步要做的事。)。如今我们真的无法想象,没有这个词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但我们的确就这么度过了1839年前的时光。

相较OK的广泛用法,关于OK一词起源的版本更是数不胜数。有人说它源于海地港口“奥凯”海港 (Aux Cayes);有人说它出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地区使用的法语“去码头”(au quai);还有人说它来自波多黎各一种叫“Aux Quais”的朗姆酒。

对于OK的起源,不同国家的人往往有各自不同的版本:比如德语中的“都是正确的”(alles korrekt)或是“德国国防军”(Ober-Kommando),美国土著语言巧克陶语中的“认可”(okeh),苏格兰语“是的”(och aye),沃洛夫语“可以”(waw kay),希腊语“一切安好”( olla kalla),拉丁语“一切尚好”(omnes korrecta)。

还有不少其他版本——源于面包师印在饼干上的名字首字母;源于造船工程师在木头上标记“外龙骨”(outer keel)……

不过,正如《OK:美国最伟大词语不可思议的故事》(OK: The Improbable Story of America's Greatest Word)一书作者艾伦·梅特卡夫(Allan Metcalf)所述,OK的真正来源,是“一位新闻编辑1839年的一个冷笑话”。

这一说法可不是主观臆断或道听途说的。梅特卡夫的著作根据艾伦·沃克·瑞德(Allen Walker Read)的详细学术研究编写而成。瑞德是一位哥伦比亚教授,常年搜寻史料,寻找关于OK的史证,并于1963年至1964年在一系列期刊文章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个冷笑话故事是这样的。

1839年3月23日,星期六,《波士顿晨邮报》的编辑发表了一篇幽默讽刺性文章,写的是一个叫做“反摇铃社团”的组织(注:该社团成立于1838年,意在反对波士顿市政当局禁摇晚餐铃的法律)。这位编辑在文中用到了一个玩笑式的缩写形式——“o. k.—all correct”(完全正确)。

把OK当作“完全正确”的缩写,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奇怪。当时很流行像i.s.b.d(it shall be done,交给我了)、r.t.b.s(remains to be seen,拭目以待)和s.p.(small potatoes,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这样打趣的缩写。它们堪称OMG(天哪)、LOL(laugh out loud,大笑)和tl;dr(too long, didn’t read,太长,没看)的鼻祖。

这股缩写潮流的一种变体是在缩写的基础上,替换字母甚至故意拼错字母。于是“没门”(no go)变成了k.g. (know go),“好吧”(all right)变成了o.w. (oll write)。所以,有人把“完全正确”(all correct)写成了o.k.(oll korrect)也并不意外。

真正令人意外的是,其它缩写都渐渐被丢弃了,唯有OK流传多年。

时来运转 OK在总统选举中蹭上了好运气。1840年大选期间,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的一些支持者成立了OK俱乐部——刚好是范布伦的绰号“老金德胡克”(Old Kinderhook)的缩写。

在俱乐部成员与竞争对手哈里森的支持者们几次大打出手之后,OK成了各种诽谤和中伤的代名词。当年这个词的意思包括“没钱,没性格,可怕的灾难,非常困惑,争吵不停”等等——几乎囊括了批评人士能想到的所有词。

当时,上一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的拼写错误常被大家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笑料。一家报纸甚至发表了一篇半认真半开玩笑的声明,称杰克逊在批阅公文时不知道“可以”(ole kurrek)怎么拼,于是就发明了OK。

照这么发展下去,OK也只会落得昙花一现的命运。 

幸运的是,随着电报投入使用,OK作为十分简便的缩写,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到了19世纪70年代,这个词早已成为电报员确认收到时的标准回复,也逐渐变成了美国最流行的词语。

但正如梅特卡夫所说:“正因为整个世界似乎都忘记了OK的真正来源,这个词才会大受欢迎。各个民族、各个部落都可以声称这个词来自于自己的本土语言。”

我们忘记了OK的起源,却恰恰成就了这个全球最通用的词。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只需要一个转身, 就有一片新天地

      我师父说: 难以接受, 事情也不会改变。 唯有坚强面对, 才能够给痛苦的人生带来希望。 困在角落里, 只需要一个转身,......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 人生,是一场身不由己的旅行

      阅读南非作家达蒙加尔格特的《在一个陌生的房间》,是一次感同身受的过程。偶然间,翻着书就会恍如隔世,以为自己在旅......

    02-11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 重复的字,有趣的诗

      有这样一首诗,流传甚广: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在这短短20个字的五言绝句中,共出现了......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 古诗文中的“穿越”

      提到穿越,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在影视剧和武侠小说里,穿越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少有人关注的是,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才是穿......

    03-16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香山乡南长滩村:梨花深处的人文暗香

      百年老树掩映着昔日的喧哗,古老的水车伴着黄河水周而复始地轮转,犹如一颗颗孕育了千百年的珍珠,始终保持着幽静、醇......

    05-1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落在光明核桃园的雨

      来时盛开在光明村口的太阳 如一朵金色的花骨朵诱惑着 采风的诗人走村串户 搭在肩上的阳光一米一米 靠近核桃的年轮来不......

    04-08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境生于象外

      关于中国画的意境问题,已有不少文章进行过探讨。这些文章一般都强调意境,是意与境的统一。意,是主观因素,熔铸了画......

    03-19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首次登陆匈牙利

      本报布达佩斯电 记者翟朝辉报道:2月2日、3日,四海同春大型新春电视文艺晚会在布达佩斯MOM文化中心剧场连续进行两场演......

    02-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分享
  • 音乐为什么总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为什么音乐能触动我们的情感?这其中有什么进化优势吗?网友菲利普勒里什通过邮件提问。 BBC未来专栏作家大卫罗宾森回......

    03-22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分享
  • 春节的诗意与情怀

      祭灶、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如此丰富的年俗活动,孕育了中国春节特有的年味。古人过年,不仅仅是过年,而是通......

    01-27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