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适应中国工作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中国人适应西方工作文化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伦诺克斯·莫里森(Lennox Morrison)对中国境外工作者们所经受的文化冲击进行了探索。
五年前,朱珊珊从昆明远赴荷兰工作,那时的她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幻想。尽管她早已想到欧洲的工作生涯会与国内有所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始料未及——在国内,同事们中午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出去聚餐,或是在家打个小盹稍事休息。而在荷兰,半个钟头吃个三文治打发午餐却再寻常不过。
朱珊珊在一间国际数据公司兼做客服和翻译,她很快就习惯了这种较短的午休模式,并且开心地安顿了下来。但她说:“我国内的很多朋友都属于'中午不睡,下午崩溃'的类型。他们一定无法接受这边的工作文化。”
英语国家的新闻媒体大幅报道中国的文化冲击,为去中国工作的西方人打足了预防针,而来自相反角度的警示却少之又少。但是,随着中国赴海外工作学习人数的日渐增加,中国人终于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迥异之处。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向国外转移,同时也带去了公司内部关键的行政人员。西方人倒是为此不得不格外费神。
仅以美国为例,2015年中国籍员工及其家属的签证通过数就已是2005年的四倍以上。“中国公司进军海外、进行收购的速度简直惊人。”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的中国商业研究的副教授艾瑞克·图恩(Eric Thun)发出感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工作文化以及组织习惯。”
节奏慢下来
很多中国人发现到达西方国家后,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慢下来。李益丰在中国北方长大,目前生活在伯明翰。
他对“中国人到英国唯一惊讶的就是英国办事速度之慢”这种说法表示赞同。他说:“在国内,如果你想到银行开户,根本无需等待,柜台就会立即帮你办理。”32岁的李益丰曾在房地产公司就职,现在他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安信物业投资与管理公司,并定期回中国出差。
他说:“在国内,如果你看中了一套房子,你可以径直走向中介公司,告诉他们你明天就想拿到房子的钥匙,这完全是可能的。交易进行得很快。”
图恩表示,很多中国商人都被欧洲的慢节奏惊呆了。“在中国你得不眠不休地工作,直到一切大功告成。”律师陈杰克认为,加班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他离开中国已有十二年,现在是布鲁塞尔DBB律师事务所中国部的负责人。
“如果我叫同事周末随我一起去拜访一名中国委托人或是参加一个会议,他们可能会答应,但会觉得这是不正常的。在比利时人看来,周末就应该陪家人朋友度过。”
大声说出来
陈律师告诉我们,欧洲的办公室政治比中国要简单得多,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前者的等级制度不像后者一样僵硬死板。在中国,老板大过天,办公室的社会分层显而易见且意义重大,员工在与老板谈话时总是毕恭毕敬。 因此,中国的员工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时,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而西方国家的员工却可以无拘无束地分享他们的不同见解。“如果我不认同上司的看法,哪怕当着其他同事的面,我也会直接提出异议。没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而且在国外你还可以打趣自己的上司呢。在中国你必须谨言慎行,而在欧洲你完全可以畅所欲言。”
到布鲁塞尔之前,陈律师还曾在法国、英格兰、荷兰和德国等地工作过,“初到这个新的工作环境时,他们正好在开会。我看到他们同事间、拍档间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便意识到这就是文化差异,因此我必须努力让自己适应这种新的方式。”
徳斯蒙德苏认为,大多数中国员工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总是扭扭捏捏。苏先生是香港一间中西应用礼仪培训机构的创始人,该机构面向大中华地区招生,专门传授企业管理层各种商业礼仪和沟通技巧。
苏先生说:“有些中国人很聪明却不能很好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更糟的是,他们事后才懊恼自己当时为何没有取得认可。但在西方的商业文化中,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的机构让人们学会站起来展示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学会大方地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褒奖......因为在西方商业环境中,你必须把自己推到众人面前。”尹辛迪对此深表认同。当年她辞去广州的教师工作,迁居北美。47岁的她目前拥有一个线上房地产开发平台,平台名为Rosypad,位于纽约。20年前尹女士还是一名房地产经纪人——那也是她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周围的人纷纷鼓励她应坦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我很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也尝试着让自己发出更多声音。这是出国工作的必经过程。中国人眼下都太过顺从,所以才不习惯表达自己的想法。”
还是回国好
金莎伦说,对于在国外的前景,新一代的中国海外工作者与早期前辈们大相径庭。47岁的金女士在北京出生,20年前就迁居美国,现在已是美国公民。她在芝加哥附近工作,是一名软件开发者,同时还是国际外事网的顾问,负责为世界各地来美的外籍人员组织活动,其中也包括二三十来岁的中国人。
“他们偶尔向我诉苦说自己很想念国内的奢华与舒适。”金女士继续说,“曾经有个女孩告诉我她很想念上海,那里大街小巷都是美食,城市卫生也比芝加哥干净得多。他们从物质享受的角度来比较中美两国的生活,却没有感觉美国的条件更加优越。这跟二十年前的观念真是截然相反。”
她还表示:“在我那个年代来美国的人,几乎100%都渴望拿到绿卡然后永远留下来,当然我也不例外。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却只打算在美国工作十年,然后就回国买房、照料父母。”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5年有523700名学生出国到世界各地留学;近年来大约有70%-80%的留学生在国内巨大工作市场的诱惑下回到了中国。
金女士感叹道:“现在倒是越来越流行回国工作了。”
原文选自:BBC
译者:王璐瑶 编辑:钦君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2-11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3-16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08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3-19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2-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03-22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1-27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