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由于多年战乱,民不聊生,景泰蓝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使珐琅成本不断提高,加之海运汇价昂贵,致使珐琅艺人的生活难以为继,从业人员锐减,整个景泰蓝行业岌岌可危。
为挽救这一民族传统工艺,1950年北京市相关部门到清华大学聘请梁思成、林徽因做顾问,指导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于是,梁、林二人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工艺美术抢救小组”,从此与景泰蓝结缘。
林徽因极钟爱景泰蓝,她描绘景泰蓝有“古玉般温润、锦缎般富丽、宋瓷般自然活泼的特质”,她和她的学生们为了挽救这项民族手工艺开始了不懈的努力。
清华大学的景泰蓝抢救小组成员还有钱美华、常沙娜、孙君莲、高庄、莫宗江等人。当时,北京仅存的几家作坊和景泰蓝厂子大都处于倒闭边缘,新老艺人青黄不接,图案单调,缺乏创新。而要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最关键是调整生产结构,全面更新设计,才能起死回生。
当时用于景泰蓝的图案只有荷花、牡丹花和勾子莲等几种,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中国的装饰图案始终是在千变万化中发展着。林徽因找出了珍藏的历代装饰图案,让大家学习研究。后来她又带着学生多次到景泰蓝作坊调查研究,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一道一道工序跟着老艺人们干活,熟悉每一个工艺流程,细心观察各道工序的操作,了解景泰蓝的工艺特点,提出改进方案,设计了新的纹样和色彩图,并反复调整修改,然后拿给工人们去试制。
在林徽因的指导下,美术组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突破了以往单调的荷花、牡丹图。在梁思成的积极倡导下,特艺公司还在崇文门外喜鹊胡同3号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蓝的国营特艺实验厂,将许多散落民间的景泰蓝艺人请进厂参加实验。当时有几位老师傅被迫改行拉黄包车了,被请回厂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的创新设计和抢救工作,引起了国家相关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当时,北京正在进行“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和迎接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的筹备工作,这两项国际性活动的礼品和大会美工都交给了美术小组。林徽因带着钱美华几人反复推敲礼品的品种与设计方案,最终他们设计的景泰蓝台灯、烟具、金漆套盒、花丝胸针、敦煌图案丝巾等确定为赠送贵宾的礼品。郭沫若称“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2-11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3-16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08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3-19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2-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03-22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1-27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