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古的词书叫《尔雅》,意思是解释雅言以近正音。雅言,即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当今之普通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求“书同文,言必雅”,规定以国都咸阳语言为雅言。汉代提倡用“通语”,以后各朝代都以京城语言为全国标准语言,即所谓的“官话”。实行由小学开蒙学至太学的制度,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元朝学术界推行“天下通语”。元代统治者进北京前,就请国师西藏喇嘛八思巴创造新字拼汉语和蒙古语,所编我国第一本拼音韵书《蒙古韵略》,就是照着《平水新刊韵略》编的,这原是宋《礼部韵略》并韵改编本,所以同样以宋、金的洛阳读书音为标准。朱元璋灭元将蒙古人赶回草原,其他居民全遣送开封,然后由山西、山东、河北、云南、江南大批移民到北京。四方移民杂处,北京话已不是元代大都话,应是带河北味的中原官话。
朱棣移都北京,提高了北京官话的地位,但官话标准向北京转移则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清军进京后赶原居民于外城,旗人住内城,今天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夏仁虎《旧京琐记》说,京师“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者一闻而辨之”。北京的这三种话本有区别,官话原不同于北京土话、旗人话,后来这三种话以官话为中心结合起来,成为普通话语音的基础。雍正帝颁布上谕推广普通话,全国各地都兴建起“正音学院”,这是我国最早推广普通话的专门学校。此外,清朝还规定“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不准送试”,这对当时普通话的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民国教育界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未批准。五四运动后,随着“白话运动”“国语运动”的兴起,进一步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1926年召开了“统一国语大会”,议定了北京语言为全国统一的“国音”。在“国音”基础上规定“国语”,并在全国及海内外华人中推广普及。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改“国语”为“普通话”,并对读音、词汇、语法做了明确规定,至此,普通话成为我国汉民族的通用语。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2-11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3-02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
03-16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5-15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4-08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3-19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2-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编辑:确牛
03-22 来源:华夏时讯 | 编辑:确牛
01-27 来源:茶无弄 | 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