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型”是东亚夏季降水异常的一个显著特征,与春季海冰存在显著的遥相关关系。然而,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降水以及相关大气环流场在逐月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由此引出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在次季节尺度上,北极海冰与东亚降水间的遥相关关系,与以往基于季节平均所获取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挪威卑尔根大学博士贺圣平与教授Tore Furevik联合研究员郜永祺、中科院院士王会军和博士李菲,通过对观测数据的统计诊断分析,发现八月份东亚“三极型”降水与春季北极海冰的联系并不显著,而是与夏初北极海冰(主要位于巴伦支海)存在最紧密的联系。另外,与以往强调北太平洋海温持续性作用的研究不同,该研究认为,大气遥相关如丝绸之路遥相关型、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在次季节尺度上是连接北极海冰与东亚降水的重要途径。
该研究运用动力学分析以及数值试验的结果,详细阐述了东亚“三极型”降水异常与北极海冰、丝绸之路遥相关型、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之间的动力关系(如图)。
该文已于近日接收,预出版发表于《大气科学进展》。
论文信息:He, S., Y. Gao, T. Furevik, H. Wang, and F. Li, 2018: Teleconnection between sea ice in the Barents Sea in June and the Silk Road, Pacific–Japan and East Asian rainfall patterns in August. Adv. Atmos. Sci., doi: 10.1007/s00376-017-7029-y.(in press)

图:巴伦支海海冰、丝绸之路遥相关、太平洋—日本遥相关之间联系的动力机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