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液态金属冲浪效应及颗粒驱动示踪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所联合清华大学研究组,首次报道了金属液滴可在同类液态金属表面实现冲浪运动的效应,并发现特定金属颗粒可在润湿液态金属表面后持续诱发其发生大范围流动与变形的效应,据此建立了全新的液态金属流场示踪方法,并研发出系列高性能液态金属功能材料。

研究团队以Surfing Liquid Metal Droplet on the Same Metal Bath via Electrolyte Interface为题的论文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类有趣的液态金属冲浪效应(图1):借助电场触发,处于电解液(如0.25 mol/L NaOH)内的液态金属(如GaIn24.5)可在同类液态金属表面上实现悬浮而不互融,且可随界面的流动而滑移,如同顺着海潮的冲浪现象;若将金属液滴从5cm高处滴落,当其撞击到金属液池的表面时能够反弹一定的高度,之后再次回落到界面上继续保持悬浮状态;一簇金属液滴可在界面上发生相互碰撞融合,能保持与下部液体相互隔离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机制在于,电势梯度导致的表面张力差可使液态金属-溶液界面产生流动,继而在上部液滴与下部液池之间形成一层不断更新的极薄电解液膜,将处在界面上的金属液滴托举起来。被悬浮的金属液滴体积可从20μL到3mL不等,稳定悬浮时长可超过十分钟。这种金属液滴的冲浪效应可通过加载电压的大小来加以灵活调控,一旦撤去电场,悬浮液滴会立刻与下部的金属液池融合在一起。测量发现,上部金属液滴与下部金属液池之间的液膜电阻在~100ohm量级,借助液膜电阻与厚度关系理论模型,可计算出液膜厚度处于~100μm量级。液态金属冲浪效应的发现,开辟了对于液态金属在液体基底上运动行为的研究,对深入理解液态金属表面与界面现象,研发全液态可变形电子器件,以及操控液态金属柔性机器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题为Triggering and Tracing Electro-Hydrodynamic Liquid-Metal Surface Convection with a Particle Raft的论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上,研究小组在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一个基础现象,即撒落在液态金属表面的铜粉被润湿后能够持续诱发其发生大范围流动与变形(图2),彰显“小颗粒,大作用”。该效应被证实为一种表面张力梯度驱动的流动,表面张力的不均匀分布来自于有着不同表面电荷密度的金属颗粒与液态金属间的耦合作用。该现象表明,对于液态金属这一独特的流体物质而言,即便只与很小的金属颗粒接触,其自身状态也极易发生改变。黏附于液态金属表面且随其流动的金属颗粒在实验观测中清晰可视,研究人员为此创造性的将颗粒引入作为液态金属流动状态的天然示踪粒子,获得了对液态金属流场的可视化和定量化测定,从而揭示了其中的独特对流模式。此前,液态金属由于自身不透明,表面极为光滑,光反射率高,已有的实验技术难以获得其流场信息,甚至不能对液态金属内部是否存在流动做出判断,使相应问题的研究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此项发现为此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利用微小颗粒驱动大尺度流体也为构筑液体表面泵和智能流体系统提供了自驱动方案。

此外,在实验室前期发现的液态金属胞吞效应基础上,联合团队研发出一系列电学、热学及力学性能可调的高性能液态金属功能材料。科研人员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的题为Transitional-State Metallic Mixtures (TransM2ixes) with Enhanced and Tuneable Electrical,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的论文,研究小组发现,结合液态金属胞吞效应并采用真空干燥的方法快速排除液态金属混合物中的溶液成分,可得到均匀、稳定的功能物质(图3)。由此,通过在液态金属中可控性掺入不同比例的铜颗粒,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系列物态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金属混合物。系列测试揭示出这些材料显著的电学、热学及力学性能:在20%的颗粒质量掺比情况下,分别可获得相对于液态金属约80%的电导率增强和约100%的热导率增强。同时,研究发现,颗粒物的掺入显著的提升了材料对各种基底表面的粘附性以及材料自身的可塑性。这些性质的增强和改变,使液态金属混合材料在印刷电子电路、3D快速塑形、增材制造以及界面热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优势更突出。这种材料可控增强与设计方法的建立,也使未来制备用以满足特殊需求的液态金属功能材料成为可能。

上述研究得到中科院院长基金、前沿科学重点项目及教育部联合基金的资助。

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液态金属冲浪效应及颗粒驱动示踪效应

图1.液态金属冲浪效应及金属液滴-池界面间薄液膜的台阶形电阻响应现象

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液态金属冲浪效应及颗粒驱动示踪效应

图2.期刊封面故事及颗粒驱动的液态金属流动及其局部与整体流场可视化结果

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液态金属冲浪效应及颗粒驱动示踪效应

图3.功能液态金属材料制备、成分与性能表征及印压塑型等系列应用展示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昆明动物所等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物

      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地球演化历史紧密相关。在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通过生物的演化历史可以推测地球的演化过程,并对已......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化学链合成氨研究取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副研究员郭建平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方面......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研究揭示二穗短柄草MAPK与PP2C基因家族成

      日前,《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抗逆与分子进化研究组题为......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运动为啥能给人带来愉悦感

      持续运动不仅对身体有长期积极的影响,还能在运动后1-2 个小时内带来短效的益处,包括提高疼痛的阈限、降低急性焦虑和......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外学者热议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很多好的智慧农业技术理念,但技术与农业的结合还不到位,须加大研发力度并完善全流程管理,将智慧农业的理念落......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虫洞或可用于躲避星际战争

      如果外星人之间发生星际战争,而地球人打不过外星人,那么地球人应该怎么办?最新的虫洞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分享
  • 纳米科技的喜与忧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健康风险。 纳米氧化锌水环境老化对遗传毒性的影响。 不同种类纳米材料与污染物间截......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特斯拉来了 国产电动汽车如何应对?

      随着特斯拉在上海建生产厂这一事件的最后落听,让新品频出、一直热闹的国内电动汽车行业顿然迷漫着一股狼来了的气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智能巡查车:内外兼修铸就“火眼金晴”

      目前,交通道路分布面广,地形复杂,传统的人工巡查方法工作量大且条件艰苦,传统作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巡查巡视管理与......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纳米复合物可同时消除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在抗生素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新......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