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微粒,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小塑料颗粒(如洗涤剂和化妆品里的塑料磨料)以及大块塑料垃圾降解产生的塑料碎片。塑料微粒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几乎无处不在,且化学性质稳定,可在环境中存在几百至上千年。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微塑料会富集水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等。研究污染物在微塑料上的分配特征有助于准确评估微塑料的环境风险。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王俊的指导下,科研人员研究了多环芳烃菲在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和聚氯乙烯(PVC)三种微塑料颗粒上的分配规律,并与天然沉积物颗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固相颗粒物对菲的吸附强度由高到低表现为: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天然沉积物。菲在固相颗粒物上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朗格缪尔等温线模型。多环芳烃芘对菲的吸附具有竞争作用,随着芘加入量的增加,菲在四种固相颗粒物上的吸附量和分配系数都降低。与天然沉积物相比,尽管微塑料对菲的解吸比率较低,但解吸的量较高。分析认为,微塑料是环境污染物潜在的库和源。
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论文以Different parti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on environmentalparticulates in freshwater: Microplastics in comparison to natural sediment为题,发表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
四种固相颗粒物的SEM图像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