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在破裂逃逸电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unaway electrons generated during spontaneous disruptions in the EAST tokamak为题,发表在Nuclear Fusion上。
等离子体大破裂是未来大型托卡马克装置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破裂逃逸电子的产生就是其中的一种潜在威胁。通过对EAST实验中自发破裂逃逸电子行为的研究发现,种子快电子的存在可以在破裂逃逸电流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大量的磁场能量会在破裂时转化为逃逸电子能量,对于未来具有更高磁能的装置来说,可以估计出其将产生非常可观的逃逸电流。科研人员通过利用开发的一维自洽破裂逃逸电子模型,并结合EAST上的丰富的实验数据,破裂阶段的逃逸电子密度和感应电场的径向分布演化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竞争发展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提供重要的破裂预研参考。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破裂阶段感应电场演化,反映了逃逸电流产生和感应电场径向扩散之间的竞争过程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