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国家天文台2.16米等望远镜助天文学家发现最奇特超新星

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2.16米光学望远镜观测到了迄今为止爆发最剧烈、爆发方式最奇特的超新星iPTF14hls(见图1),该超新星爆发后随即被兴隆观测基地的2.16米光学望远镜首先证认为一颗富氢的核塌缩超新星。与一般超新星只有一个能量峰不同,该超新星被发现后的近600天时间内共产生了连续5次的大规模能量释放(见图2),总爆发能量是一般超新星的上百倍。对该超新星所在位置的历史图像分析表明,该超新星甚至可能在1954年产生了一次非常剧烈的爆发。多次能量峰的爆发表明,该超新星可能源于一颗质量为太阳的95-130倍的超大质量恒星的脉动对不稳定性爆发,但该模型无法解释该超新星的光谱观测特征,如持续存在的富氢特征。在该超新星的观测研究中,兴隆基地2.16米望远镜贡献了最早的两条光谱(见图3),兴隆观测基地80厘米TNT望远镜(清华大学-国家天文台望远镜)贡献了多色测光数据,在此项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是由国际合作团队共同完成,中方团队由清华大学教授王晓锋领导,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张天萌等参与。11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nergetic eruptions leading to a peculiar hydrogen-rich explosion of a massive star(《持续的能量爆发引发大质量恒星形成独特的富氢爆炸》)为题,发表在《自然》上。该文章被Speaking of Science以‘The strangest supernova we’ve ever seen’:A star that keeps exploding and surviving(《我们见过的最奇怪的超新星:一颗不断爆炸并幸存的恒星》)为题作推荐,获得广泛关注。该发现对现有超新星形成和演化理论及爆发机制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超新星研究的系列成果,此前基于2.16米望远镜观测数据已有两篇论文发表在《自然》上。近年来,王晓锋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2.16米望远镜光谱以及80厘米望远镜测光观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以SN 2006X为代表的一类光球速度非常大的高速膨胀Ia型超新星子类,它们具有不同于正常超新星的测光性质和前身星星族。这一发现对研究被作为宇宙探针的Ia型超新星前身星和未来精确宇宙学研究至关重要。该团队从2011年开始,利用2.16米望远镜系统获得各类超新星的光谱数据,已证认了近100颗新爆发超新星的光谱类型,累计获得了近700条超新星光谱数据。这些光谱数据结合80厘米望远镜的测光数据,对理解各类超新星、前身星以及恒星演化物理提供重要限制。这些数据将在1-2年内释放,预计将在超新星研究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2.16米望远镜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两米级光学望远镜,于1989年投入使用,在运行早期已取得丰硕科研成果。近年来,通过天文观测者和兴隆观测基地运行团队的不懈努力,2.16米光学望远镜的科研成果不断创佳绩。为了提高科学产出,2012年2.16米望远镜时间分配委员会组织了重点课题遴选;为满足Time domain用户需要,除了望远镜时间分配中加大ToO(机会源观测)时间比例外,每晚还设立2小时的ToO机动时间,方便突发天象的观测,增加时间分配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需要。兴隆观测基地天文值班在ToO观测期间在望远镜观测室值守,保障数据观测质量。

为提升望远镜的观测效率和数据质量,兴隆观测基地部署并完成了基地内外6台望远镜的集中控制,有效地提高了各望远镜的协同观测能力,提高了观测的质量和效率,尤其在ToO的观测中能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天文台2.16米等望远镜助天文学家发现最奇特超新星

超新星爆发的艺术想象图。(Greg Stewart,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国家天文台2.16米等望远镜助天文学家发现最奇特超新星

  超新星iPTF14hls在两年的时间里至少有五次变亮和变暗。这种行为从未见过;超新星通常会在大约100天内保持明亮,然后逐渐消失。(LCO/S. Wilkinson.)

国家天文台2.16米等望远镜助天文学家发现最奇特超新星

  超新星iPTF14hls的光谱演化序列。其中蓝色为超新星iPTF14hls完整的光谱序列,红色为用作对比的II-P型超新星SN 1999em的光谱。横坐标为实验室静止波长,右侧纵坐标标示出了各条光谱观测时对应的超新星iPTF14hls爆发后的天数及所使用的望远镜(其中“Xinglong”对应兴隆观测基地2.16米望远镜)。2.16米望远镜贡献了该光谱序列中最早的两条光谱。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昆明动物所等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物

      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地球演化历史紧密相关。在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通过生物的演化历史可以推测地球的演化过程,并对已......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化学链合成氨研究取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副研究员郭建平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方面......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研究揭示二穗短柄草MAPK与PP2C基因家族成

      日前,《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抗逆与分子进化研究组题为......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运动为啥能给人带来愉悦感

      持续运动不仅对身体有长期积极的影响,还能在运动后1-2 个小时内带来短效的益处,包括提高疼痛的阈限、降低急性焦虑和......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外学者热议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很多好的智慧农业技术理念,但技术与农业的结合还不到位,须加大研发力度并完善全流程管理,将智慧农业的理念落......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虫洞或可用于躲避星际战争

      如果外星人之间发生星际战争,而地球人打不过外星人,那么地球人应该怎么办?最新的虫洞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分享
  • 纳米科技的喜与忧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健康风险。 纳米氧化锌水环境老化对遗传毒性的影响。 不同种类纳米材料与污染物间截......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特斯拉来了 国产电动汽车如何应对?

      随着特斯拉在上海建生产厂这一事件的最后落听,让新品频出、一直热闹的国内电动汽车行业顿然迷漫着一股狼来了的气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智能巡查车:内外兼修铸就“火眼金晴”

      目前,交通道路分布面广,地形复杂,传统的人工巡查方法工作量大且条件艰苦,传统作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巡查巡视管理与......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纳米复合物可同时消除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在抗生素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新......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