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通过对1996年至2011年间,共16年的太阳质子事件(SPE)观测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首次发现太阳质子事件东-西经度非对称分布的观测现象,即当飞船的磁力线足点与太阳源区之间的经度距离相同时,来自东边源区SPE数多于来自西边源区SPE数,且该现象和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不同能量和不同种类的高能粒子均成立。研究团队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工作,进一步揭示出形成该现象的原因是高能粒子的垂直扩散机制。这项研究为垂直扩散机制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观测证据,其独特性表现在该现象很难用其他传统研究中的物理机制进行全面的解释。这项研究还在垂直扩散机制的物理背景下,纠正了高能粒子学科领域中盛行25年之久的“水库(reservoir)”现象或模型,并在理论和观测基础上将其重新命名为“洪水(flood)”现象,建立了基于垂直扩散机制、可定量描述的“洪水”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此外,国际深空探测活动的探测范围已由内日球层经行星际空间延伸至外日球层乃至日球层边界和星际空间。这些探测任务及其所使用的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在设计时都必须对相应空间区域的高能粒子辐射剂量和辐射环境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评估,避免对星载仪器设备的工作性能造成影响或增加探测任务的成本。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实用的粒子通量、辐射剂量经验公式。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不同课题组得到的经验函数往往差别较大,且很难在定量的基础上合理解释这些差异。因此,为解释和预报各行星的空间辐射环境与效应,建立一套基于物理的行星空间辐射环境定量预测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对这项课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大规模数值求解5维Fokker-Planck聚焦传播方程,厘清与弥合了在粒子通量径向变化函数关系上的各种分歧,解释了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得到了粒子通量径向变化经验建模的下限,发现了粒子通量径向依赖性的“两阶段”现象,并指出该现象的“断点”位置取决于各飞船的磁连接状态。研究结果可用于预测后续一系列飞船的高能粒子观测数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1996-2011年间观测到的太阳质子事件数量随源区与飞船磁足点之间的经度距离的分布
高能粒子通量强度的日心径向距离依赖性。呈现“两阶段”现象,其“断点”位置取决于各飞船的磁连接状态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