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组以标准化均数差为效应值,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和加权meta分析等定量方法,对梯田及对应坡地的593组径流和636组泥沙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国梯田的平均减流和减沙效应分别为48.9%和53%,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梯田的减流减沙能力,农业梯田适宜修建于平缓坡地上,陡坡梯田上则应以森林和经济林为主,裸地梯田在不同坡度上始终表现出最低的水土保持能力;5°以下的缓坡地梯田修建应以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为主,25°以上的陡坡地则应以水平沟和鱼鳞坑为主,中等坡度的坡地则应根据具体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修建台阶式梯田。梯田的修建结构在考虑坡度外,还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类型、植被特征、气候条件和修建技术;坡度为26°至35°时梯田对水土保持的效应值最高,其次是11°至15°,这种现象可能与重力侵蚀程度和梯田利用方式有关。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青促会、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用于meta分析的文献数据筛选流程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