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成都生物所发现后棱蛇属新种赵氏后棱蛇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课题组在湖南古丈县采集了3号后棱蛇标本,基于线粒体DNA与形态学研究发现该物种系后棱蛇属(Opisthotropis Günther, 1872)新种,并将其命名为“赵氏后棱蛇”(Opisthotropis zhaoermii),该物种目前仅知于模式产地。

后棱蛇属物种是体型中小型、栖息于山涧溪流环境的水栖无毒蛇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此前该属共有22个物种,中国已知12种,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区域。由于后棱蛇属物种绝大多数为夜行性,行踪隐秘,当前对后棱蛇的了解还较为匮乏,其中部分物种仅知1号模式标本。

新种赵氏后棱蛇在遗传与形态上与莽山后棱蛇(O. cheni)和山溪后棱蛇(O. latouchii)最为接近,但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该新种的单系性(BPP=1.00,BSP=100),遗传距离也与本属其他物种差异较大(5.1%-16.7%)。李家堂课题组将该新种与采自模式产地的山溪后棱蛇、莽山后棱蛇的标本进行了详细的鳞被及度量学对比,发现赵氏后棱蛇的形态特征稳定并可根据下述特征与本属其他所有物种进行区分体型较大(体全长514-586mm)而粗壮;通身背鳞17行,前部起弱棱而后增强;腹鳞147-152枚,尾下鳞54-62枚;无眶前鳞,颊鳞延长而入眶;上唇鳞8-9枚,第5枚与第6六枚入眶;前颞鳞短,长宽比1.74-2.04;上颌齿等大,28-30枚;头背有边缘赭色的不规则黄色线纹;身体有黑黄相间的纵纹,体前部的部分纵纹合并成数个浅色斑块或条纹;腹部浅黄色,外侧有不对称点斑。 

赵氏后棱蛇以中国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赵尔宓院士的姓氏命名,以纪念其对中国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包括对后棱蛇属分类做出的卓越贡献(该新种的姐妹种——莽山后棱蛇Opisthotropis cheni Zhao, 1999,由赵尔宓院士在1999年首次发现并描述)。它的发现将我国已知分布的后棱蛇属物种数目增加至13个,同时更新了后棱蛇属所有物种的检索表,揭示了其在我国长江水系还有隐存的多样性。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Zoological Research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青年创新促进会、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资助。

成都生物所发现后棱蛇属新种赵氏后棱蛇

图1.赵氏后棱蛇(Opisthotropis zhaoermii Ren, Wang, Jiang, Guo, Li, 2007)

成都生物所发现后棱蛇属新种赵氏后棱蛇

  图2.赵氏后棱蛇正模CIB109999(A、B,雌性成体)与副模CIB109998(C、D,雄性成体)生活时照片

成都生物所发现后棱蛇属新种赵氏后棱蛇

  图3.赵氏后棱蛇正模CIB109999(A、B,雌性成体)与副模CIB109998(C、D,雄性成体)标本背腹面照片

成都生物所发现后棱蛇属新种赵氏后棱蛇

  图4.赵氏后棱蛇(第一行)、莽山后棱蛇(第二行)与山溪后棱蛇(第三行)头侧面(第一列)、头背面(第二列)与头腹面(第三列)对比

成都生物所发现后棱蛇属新种赵氏后棱蛇

  图5.赵氏后棱蛇(第一行)、莽山后棱蛇(第二行)与山溪后棱蛇(第三行)体前部(第一列)、体侧面(第二列)与腹面色斑(第三列)对比

成都生物所发现后棱蛇属新种赵氏后棱蛇

  图6.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后棱蛇属贝叶斯系统发生树

成都生物所发现后棱蛇属新种赵氏后棱蛇

  图7.赵氏后棱蛇(五角形)、莽山后棱蛇(方形)与山溪后棱蛇(圆形)的模式产地情况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昆明动物所等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物

      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地球演化历史紧密相关。在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通过生物的演化历史可以推测地球的演化过程,并对已......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化学链合成氨研究取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副研究员郭建平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方面......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研究揭示二穗短柄草MAPK与PP2C基因家族成

      日前,《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抗逆与分子进化研究组题为......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运动为啥能给人带来愉悦感

      持续运动不仅对身体有长期积极的影响,还能在运动后1-2 个小时内带来短效的益处,包括提高疼痛的阈限、降低急性焦虑和......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外学者热议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很多好的智慧农业技术理念,但技术与农业的结合还不到位,须加大研发力度并完善全流程管理,将智慧农业的理念落......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虫洞或可用于躲避星际战争

      如果外星人之间发生星际战争,而地球人打不过外星人,那么地球人应该怎么办?最新的虫洞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分享
  • 纳米科技的喜与忧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健康风险。 纳米氧化锌水环境老化对遗传毒性的影响。 不同种类纳米材料与污染物间截......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特斯拉来了 国产电动汽车如何应对?

      随着特斯拉在上海建生产厂这一事件的最后落听,让新品频出、一直热闹的国内电动汽车行业顿然迷漫着一股狼来了的气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智能巡查车:内外兼修铸就“火眼金晴”

      目前,交通道路分布面广,地形复杂,传统的人工巡查方法工作量大且条件艰苦,传统作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巡查巡视管理与......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纳米复合物可同时消除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在抗生素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新......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