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和浙江自然博物馆馆员赵丽君,以“中生代新鳍鱼类的分类、系统发育和适应辐射”为研究课题,探讨早期新鳍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取得了成果。根据最近在云南富源和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海相地层中发现的三块完整的鱼化石,徐光辉等命名了一种新的肋鳞鱼物种:霸王肋鳞鱼。霸王肋鳞鱼代表了2.4亿年前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性肋鳞鱼,为研究新鳍鱼类的早期演化和适应辐射提供了重要信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
从二叠纪到三叠纪的地史转变是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性事件。三叠纪新鳍鱼类的适应辐射奠定了现代水生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肋鳞鱼目,包括肋鳞鱼科和胸鳍鱼科(飞鱼),是一种原始的卵胎生新鳍鱼类,发现于我国西南和欧洲的三叠纪海相地层。其中,肋鳞鱼科个体通常较小,标准体长一般不超过55毫米。新发现的霸王肋鳞鱼体长达到72毫米,远大于此前在同一生物群(兴义生物群)中发现的东方肋鳞鱼(26毫米),体积约后者的十倍以上。霸王肋鳞鱼的上、下颌口缘具有大而尖牙齿,其颚、翼骨上还具有很多粗壮的牙齿,这与东方肋鳞鱼等无齿或弱齿的小型肋鳞鱼显著不同。东方肋鳞鱼可能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而霸王肋鳞鱼则可能吃一些带壳的无脊椎动物(如甲壳动物)或被鳞的小鱼。研究表明,中三叠世兴义生物群的肋鳞鱼科鱼类为适应不同的生态位已进化出两种不同的摄食策略。
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古生物化石发掘与修理专项等的资助。
图1.霸王肋鳞鱼正型标本(徐光辉供图)
图2.霸王肋鳞鱼副型标本和复原图(徐光辉供图)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