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最后两小时的航天“接力”

最后两小时的航天“接力”

搭载着北斗三号工程第三、四颗组网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袁婧摄

1月12日凌晨5点,离北斗三号工程第二组组网卫星的发射还有两个多小时。西昌卫星发射场的观景台上,人和车逐渐多了起来,来得早的航天摄影爱好者已经占上了好机位,来得迟的正协商着怎么才能不相互遮挡。

观景台对面2.5公里处的山沟里,火箭安静地矗立在灯光中,纹丝不动。站在观景台上的人或许不知道,这时,一群中科院的“85后”航天人,正紧张忙碌地守护着卫星的“脐带”——供电系统,等待着“剪脐带”的指令。

指挥大厅:幺零岗上断时机

此刻,王亚宾正坐在发射场测控指挥大厅。这位刚满30岁的小伙已经是卫星综合测试分系统的副主任设计师。这次,他的任务是守好幺零(10)岗。

幺零岗是卫星内部指挥岗,负责卫星临射前各项操作的下达。王亚宾要做的,是根据卫星状态,判断切断卫星供电系统的条件,并将情况汇报给卫星的副总指挥岗——幺捌零(180)岗。

供电系统是卫星的生命线,断得太早,会威胁卫星的“性命”,影响太阳帆板的展开等动作;断得太晚,则会影响整个发射流程,错过发射的窗口期。王亚宾虽参加过北斗三号两颗卫星的研制,但还是第一次接受临射前的任务。

和其他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导航卫星系统的同事一样,前一天晚上8点,他就穿上蓝色工作服,在幺零岗做最后准备。

“百次要有首次标准,首次要有百倍信心。”王亚宾脑海里又闪过了这句中科院北斗团队人人熟知的话。至今,他还记得2015年3月30日那天自己见到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上天时内心的澎湃。

2012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毕业。这时的中国航天业正在快速发展广纳人才。王亚宾接到了不少单位的聘用邀请,最后,他选择来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北斗团队。他说,吸引他的是“北斗”两个字,“这是个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离发射还有不到两小时,王亚宾并不慌张。1月3日,他们进行过一次演练,操作步骤和要领他已经烂熟于心。

认真观察、冷静判断。王亚宾拿起电话,向幺捌零岗汇报了具体情况。

脐带塔十楼:守住电话等指令

脐带塔的十楼,徐凯守在塔架电话旁边,等待幺捌零岗下达“脱落”指令。1986年出生的徐凯已经是卫星地面试验验证系统的副主任设计师。

这项任务他很熟悉。中科院首颗和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临射前任务他都参与了。

在这次的两颗卫星研制过程中,徐凯主要负责协调沟通。卫星要做测试,他就和发射场沟通保障事宜,确保运输、吊装、厂房等具备测试条件;团队要开会,他就和发射场协调会议地点,安排相关人员出席;卫星出了技术问题,他就协调相关系统一同解决问题。

他很庆幸自己能来到这个团队。工作虽忙,可团队的100多名成员却像个大家庭一样。元旦跨年夜,他们在发射场食堂办了集体生日会和迎新年晚会。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经常像位兄长一样用东北大嗓门乐呵呵地开玩笑:“人生怎么算完美?有事做,有钱花,有人爱!”徐凯爱这个团队。

离发射还有一个小时,塔架沉浸在火箭系统的噪音中,这时,徐凯面前的电话响了。

接完电话,徐凯快速跑到塔架边缘,对着九楼,双手握拳,小臂一字型地在胸口做了个两拳分开的手势,嘴里大喊着:“拔!”

脐带塔九楼:剪断脐带迅速撤离

九楼,总体电路主任设计师孔陈杰和另几位同事已经抬着头等了很久。

孔陈杰今年32岁,入职7年的他已经算是“老人”了。这次,他是负责拔脱插的“一岗”。为了防止“一岗”出现身体状况,团队还派了两位“二岗”随时替补。

孔陈杰是最后“剪脐带”的人。临射前的火箭已注满了燃料,一丁点操作不当,都会让危险和失败随时出现。

和徐凯一样,这项任务孔陈杰也已经经历过两次。他还记得2015年3月,他第一次接受任务时的压力:“晚上睡觉都老想着这事——坐工具车,进入火箭,拔下插头,然后迅速撤离。”

这次,一箭双星任务需要拔下两个插头,为确保任务顺利,操作便捷了很多——孔陈杰不用再坐工具车了,他站在火箭外的脐带塔上,踩着踏板就可以完成操作。

“防静电,防坠落……”抬着头,孔陈杰一边等着十楼的徐凯传达指令,一边在心里反复念叨。

徐凯出现在了塔架的边缘。噪音太大了,像之前的每次一样,孔陈杰听不见徐凯的声音,但他看到了徐凯的动作,也看懂了徐凯的口型。

信息无误。几十秒钟,孔陈杰和同事切断卫星供电系统,卫星转到自供电系统。于是,他们给在塔架边等待的徐凯发过去一个“OK”手势后,迅速撤离。 徐凯转身跑开,拿起电话,拨通幺捌零岗的专线,汇报任务完成,迅速撤离。

他们是最后撤离的人,他们一走,脐带塔就空了。总指挥一声令下,脐带塔与火箭分离。

1月12日清晨7点18分,山沟里,搭载着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系统第三颗和第四颗组网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轰鸣与火光中升空。观景台上,相机闪光灯亮成了一片。

三个半小时后,指挥大厅传来了好消息:“卫星进入指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昆明动物所等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物

      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地球演化历史紧密相关。在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通过生物的演化历史可以推测地球的演化过程,并对已......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化学链合成氨研究取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副研究员郭建平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方面......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研究揭示二穗短柄草MAPK与PP2C基因家族成

      日前,《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抗逆与分子进化研究组题为......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运动为啥能给人带来愉悦感

      持续运动不仅对身体有长期积极的影响,还能在运动后1-2 个小时内带来短效的益处,包括提高疼痛的阈限、降低急性焦虑和......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外学者热议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很多好的智慧农业技术理念,但技术与农业的结合还不到位,须加大研发力度并完善全流程管理,将智慧农业的理念落......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虫洞或可用于躲避星际战争

      如果外星人之间发生星际战争,而地球人打不过外星人,那么地球人应该怎么办?最新的虫洞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分享
  • 纳米科技的喜与忧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健康风险。 纳米氧化锌水环境老化对遗传毒性的影响。 不同种类纳米材料与污染物间截......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特斯拉来了 国产电动汽车如何应对?

      随着特斯拉在上海建生产厂这一事件的最后落听,让新品频出、一直热闹的国内电动汽车行业顿然迷漫着一股狼来了的气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智能巡查车:内外兼修铸就“火眼金晴”

      目前,交通道路分布面广,地形复杂,传统的人工巡查方法工作量大且条件艰苦,传统作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巡查巡视管理与......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纳米复合物可同时消除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在抗生素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新......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