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世界最大的星系巡天项目eBOSS国际科学合作组日前发布最新宇宙学研究结果。合作组通过观测距地球68亿光年到105亿光年的宇宙深处类星体的空间分布,发现了显著的红移畸变信号。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利用遥远的类星体探测宇宙的结构形成历史。
在此次研究中,合作组共发表7篇论文,其中2篇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等领衔完成。最新研究成果已在预印本网站发布。
此次观测结果是人类首次利用宇宙深处的类星体,在宇宙只有今天大小的1/3~1/2的时期,观测到了红移畸变信号。这是继2017年5月该合作组首次利用类星体发现显著的重子声波振荡信号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据了解,自2015年至今,赵公博领导的eBOSS合作组按计划顺利完成类星体巡天观测和数据处理,以及暗能量等宇宙学前沿问题研究。该研究证实了利用高红移类星体开展宇宙学研究的可行性与优势,为后续的类星体、亮红星系以及发射线星系巡天奠定了基础。
红移畸变现象是星体在局部引力势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三维成团模式。由于该信号与引力直接相关,因此它是在宇宙学尺度上研究引力的最重要探针之一。2001年,人类首次通过观测星系的成团性,在近邻宇宙中发现了红移畸变现象。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