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奉献无言 芳华作证 记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运行十周年

“十年前的今天喀什站落成时当地暴雪,今天依然是大雪纷飞。虽然昨晚夜班的同志都被困到站里了,但我们内心很温暖。”1月28日,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喀什站建站十周年之际,站长王建平通过微信发来这样一段文字。

2008年1月28日,喀什站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西部民用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的空白,其接收范围覆盖我国西部以及中亚南亚等多个国家。在这十年里,喀什站从最初的1座天线发展为现在的5座天线,从只接收几颗卫星发展为先后共接收国内外卫星三十多颗,从每年接收一千多轨数据发展到一万多轨数据。

荒地建成的卫星接收站

“刚筹备建站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荒地。”喀什站工作人员刘洪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一年之后宿舍才建好,其间我们只能每天在外面借宿。”

而当记者走进喀什站时,看到的是整齐的办公楼、机房、宿舍楼,经过硬化的路面,甚至还有一片经过开垦的菜地。王建平说:“从漫漫戈壁滩到现在的规模,这里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刘洪涛在站里已经工作10年,采访时他告诉记者,当天喀什站一共有41轨接收任务。“建站刚开始只有1套天线,每天也就3~4轨接收任务。”

随着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喀什站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现在喀什站基本上24小时都有数据接收任务,成为我国航天对地观测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分发的重要骨干基础设施。

喀什站员工庞朝悦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当天的任务记录表。从任务前端业务岗、后端业务岗、班组长业务岗到班组任务结束,一共38项注意事项,每一项的时间都精确到分秒。她说:“每天上班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表格,如果遇到故障,一定第一时间上报情况并注明详细原因并且拍照、截图,同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喀什站的员工没有因为任务重、位置偏远而懈怠,相反,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始终保持着“扎根西部边疆,服务社会发展”的工作态度。

王建平说:“这十年里,我们先后完成了环境减灾系列卫星、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资源三号、实践九号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系列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美国LANDSAT系列卫星、法国SPOT系列卫星等的数据接收任务和在轨测试任务。”

以站为家 将芳华奉献于此

喀什站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是典型的365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单位。站内10名员工,几乎每个人都有“牺牲年休假和探亲假”的经历。他们没有“朝九晚五”,每个人习惯的是“三班倒”。

宋泽亮在站里工作了10年,他说:“我刚来上班的时候没有买车,每天骑电瓶车上下班,来回路上得两个小时。”那辆电瓶车,他骑了6年。

“我前段时间去看医生,他说我30岁的体质和50岁的人一样,”讲到这里,宋泽亮抬了一下胳膊,“最近左手总是浮肿,不过应该没啥事,还是站里的工作重要。”

在站里工作近10年的李军华,孩子刚满3岁,正是需要妈妈的时候。但她经常早出晚归,碰上重要的任务,连着好几天都不能回家,孩子只能让父母照顾。“孩子跟我们都不亲了。”说着说着,她红了眼圈,“但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得承担责任。”

去年初冬,喀什地区出现了一次强雨雪天气,部分交通主干道因为路面结冰已经封闭。第二天是庞朝悦的白班,她必须要在早上7点半前准时到站。“天气不好,我决定晚上就走。由于路面结冰已经封路无法开车,我实在没有办法,步行了13公里赶到市区,花双倍的车费坐出租车,终于在次日凌晨一点赶到站里。” 庞朝悦说。

王建平是甘肃人,但从2007年工作至今,他只回老家过了一个春节。“我们全年无休,总得有人牺牲,习惯了。”他说得极为平淡。

守卫边疆 服务地方发展

在这10年里,喀什站不断强化系统运行维护,近几年交出了一份“数据接收成功率99%以上”的优秀答卷。

刘洪涛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4月6日接收“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的那天,大家熬了个通宵。他说:“喀什站接收的是“实践十号”的首轨数据,我们为此编制了一本100多页的保障预案。数据接收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必须确保准确无误。”

喀什地处我国最西北,由于特殊的形势,环境安全异常严峻。这10年来,喀什站的职工扎根祖国西部边陲,工作在反恐维稳的第一线,始终发扬着“以站为家、爱岗敬业、团结友爱、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喀什站充分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优势,对新疆重点区域进行动态观测,为区域防灾减灾、反恐维稳、粮食安全、资源开发利用、胡杨林保护、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喀什地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喀什站每年开展专题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

王建平说:“十年扎根边疆,我们无怨无悔。喀什站的每一名员工,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援疆和科技强国战略。”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昆明动物所等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物

      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地球演化历史紧密相关。在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通过生物的演化历史可以推测地球的演化过程,并对已......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化学链合成氨研究取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副研究员郭建平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方面......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研究揭示二穗短柄草MAPK与PP2C基因家族成

      日前,《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抗逆与分子进化研究组题为......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运动为啥能给人带来愉悦感

      持续运动不仅对身体有长期积极的影响,还能在运动后1-2 个小时内带来短效的益处,包括提高疼痛的阈限、降低急性焦虑和......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外学者热议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很多好的智慧农业技术理念,但技术与农业的结合还不到位,须加大研发力度并完善全流程管理,将智慧农业的理念落......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虫洞或可用于躲避星际战争

      如果外星人之间发生星际战争,而地球人打不过外星人,那么地球人应该怎么办?最新的虫洞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分享
  • 纳米科技的喜与忧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健康风险。 纳米氧化锌水环境老化对遗传毒性的影响。 不同种类纳米材料与污染物间截......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特斯拉来了 国产电动汽车如何应对?

      随着特斯拉在上海建生产厂这一事件的最后落听,让新品频出、一直热闹的国内电动汽车行业顿然迷漫着一股狼来了的气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智能巡查车:内外兼修铸就“火眼金晴”

      目前,交通道路分布面广,地形复杂,传统的人工巡查方法工作量大且条件艰苦,传统作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巡查巡视管理与......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纳米复合物可同时消除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在抗生素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新......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