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日《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从末次盛冰期以来,全球气温多变程度下降至之前的四分之一。研究发现,赤道和两极的气温差异缩小很可能与气候多变性降低有关,这表明,随着北极变暖加速,多变性会继续减小。
气候多变性的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不亚于全球均温上升。此外,多变性的变化幅度可以很大:比如,此前对格陵兰岛气候数据的分析表明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过去11500年间),气候多变性大幅降低。然而,该现象只限于格陵兰岛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此前一直不明确。
德国波茨坦阿尔弗雷德—瓦格纳研究所的Kira Rehfeld和同事组建了一个全面的全球海洋及陆相气候记录的网络,并表明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气温升高了3~8摄氏度,与此同时气温多变性从过去几百年到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在全球范围内下降到了1/4。他们发现在热带,气温多变性有了小幅度减弱(1.6~2.8倍),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下降程度更高(3.3~14倍),而格陵兰岛的气温多变性降幅可谓巨大,达到70倍。
在第二篇发表于《自然》的论文中,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的Tyler Jones及同事用一份来自西南极冰核的水同位素记录来研究南半球每一年的气候差异。他们表明纬度更高的地方的气候多变性在末次盛冰期比在更暖和的全新世几乎高一倍。他们提出,这些变化并非由变暖或从赤道到北极的气温梯度直接导致的,而是由北半球冰盖消融以至于全球大气循环改变引起的。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