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成都山地所揭示龙门山区震后侵蚀灾害趋势及其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宁生团队围绕“地震等加剧次生山地灾害的作用可以延续多少年”、“经过多长时间受地震影响区域的剥蚀速率可以回到震前”、“历史时期同类型地震对人类带来怎样的灾害影响”等问题,以龙门山地震带的白沙-龙溪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对象,针对2009年-2014年的山洪泥石流事件引发的剥蚀数量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震前的区域剥蚀研究成果及其它地震山区剥蚀特征,揭示了区域剥蚀速率的波状动态过程及山洪与泥石流灾害的演化特征,讨论了成都古城在灾害影响下的迁移可能性。

研究发现,龙门山区强震以后区域的剥蚀过程表现为波状震荡衰减过程,并由区域松散固体物质的数量变化、土体固结的过程、生态环境和降水的波动性决定。该过程可用高斯方程模拟,方程由2个包络线控制,上包络线代表剥蚀的峰值,是一个先大后小的双曲线下降过程,下包络线代表剥蚀的低谷数值随时间的变化,呈指数下降。2007年-2010年,区域的剥蚀速率出现一个强烈增加过程,剥蚀速率从0.3mm/a增加到18.4mm/a,再增加到45.9mm/a。至2011年回落到2.8mm/a,2012年为1.70mm/a,2013年略有增加达6.0mm/a,2014年再次回落到1.7mm/a。通过模拟测算得出,大约在81年后,区域的侵蚀模数降为0.3mm,回到震前状态。测算显示,汶川地震26年后的2034年,峰值剥蚀速率降到了泥石流不发育的2014年的1.9mm/a的水平, 可推算此后应无大规模泥石流发生。

龙门山成都区域,震后灾害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4.7%,2009年-2014年因灾死亡177人,平均每年29.5人,为震前的22倍,造成的经济损失11.5亿元,平均每年1.92亿元,是震前的1.6倍。基于“将今论古”原则推断,历史上成都古城镇迁移的最大可能因素应是山洪泥石流灾害,历史上最近一次的金沙古城毁灭与2300年-2600年前的区域大地震时代背景吻合。因此,地震活动引发大规模山洪泥石流灾害可作为解释成都古城人类迁移过程的一个佐证。公元前300年左右,龙门山区发生强烈地震,之后发生山洪泥石流,毁灭金沙遗址,蜀国国力的衰弱导致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同时,为充分利用岷江上游水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公元前256年左右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促使成都平原发展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morphology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都山地所“一三五”重点培育方向项目的资助

成都山地所揭示龙门山区震后侵蚀灾害趋势及其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图1.成都龙门山区剥蚀速率随时间的演化过程模式

成都山地所揭示龙门山区震后侵蚀灾害趋势及其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图2.成都平原古人类迁徙图成都平原古人类迁徙图

成都山地所揭示龙门山区震后侵蚀灾害趋势及其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图3.古代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阶段的对比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昆明动物所等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物

      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地球演化历史紧密相关。在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通过生物的演化历史可以推测地球的演化过程,并对已......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化学链合成氨研究取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副研究员郭建平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方面......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研究揭示二穗短柄草MAPK与PP2C基因家族成

      日前,《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抗逆与分子进化研究组题为......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运动为啥能给人带来愉悦感

      持续运动不仅对身体有长期积极的影响,还能在运动后1-2 个小时内带来短效的益处,包括提高疼痛的阈限、降低急性焦虑和......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外学者热议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很多好的智慧农业技术理念,但技术与农业的结合还不到位,须加大研发力度并完善全流程管理,将智慧农业的理念落......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虫洞或可用于躲避星际战争

      如果外星人之间发生星际战争,而地球人打不过外星人,那么地球人应该怎么办?最新的虫洞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分享
  • 纳米科技的喜与忧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健康风险。 纳米氧化锌水环境老化对遗传毒性的影响。 不同种类纳米材料与污染物间截......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特斯拉来了 国产电动汽车如何应对?

      随着特斯拉在上海建生产厂这一事件的最后落听,让新品频出、一直热闹的国内电动汽车行业顿然迷漫着一股狼来了的气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智能巡查车:内外兼修铸就“火眼金晴”

      目前,交通道路分布面广,地形复杂,传统的人工巡查方法工作量大且条件艰苦,传统作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巡查巡视管理与......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纳米复合物可同时消除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在抗生素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新......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