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奏响“甜蜜事业”新乐章 记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吴黎明

吴黎明,男,1973年6月生,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蜂产品优质高效生产、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等研究工作。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兽药残留与控制”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首席科学家,2014-2015年度农业部优秀共产党员。

奏响“甜蜜事业”新乐章 记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吴黎明

牢记使命 勇攀高峰

吴黎明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贺信精神,以“三个面向、两个一流”为指引,以解决我国蜂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为己任,瞄准蜂业科技创新短板,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勇攀科研高峰,在蜂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重大成果产出等方面争做先锋,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坚持深入养蜂科研第一线,勇于探索蜂产品优质高效生产和质量安全评价与控制技术,从贫困的农村孩子成长为全国知名的蜂产品质量安全专家,是他不断求索、不畏艰难、勇于攻关、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写照。在团队成员心里,跟着吴黎明搞科研虽疲累却有成就感:“吴老师有一股‘较劲’‘不服输’的精神,常常是越遇到难题越兴奋,不一鼓作气做出成果不罢休。” 正是这种“较劲”“不服输”的精神,使吴黎明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成果。由吴黎明牵头完成的成果“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时隔22年后,我国蜂业界再获国家奖。该成果发明了蜂群多王群组建和春季健康繁殖技术,创建了蜂胶低温湿法超微粉碎技术、物理法抗结晶蜂蜜生产技术等产品高值化安全生产技术,加上系列蜂产品品质识别和质量控制技术,实现了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成果应用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参加工作以来,吴黎明累计荣获各类成果奖1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4篇;制修定标准8 项;获得发明专利16 项(第一发明人7项); 主(参)编著作13部。

奏响“甜蜜事业”新乐章 记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吴黎明

十年磨剑 香自苦寒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在吴黎明看来关键是要热爱科研,并不懈专研。这位全国知名的蜜蜂专家,一开始其实并不喜欢蜜蜂专业。1991年,考入大学的吴黎明阴错阳差读了养蜂学。那时候,他连蜜蜂有几条腿都不清楚,对该专业也心存抗拒。“很痛,很痒,有发热的症状。”这是吴黎明第一次被蜜蜂蛰后的感受。他直言,每天与密密麻麻的蜜蜂打交道,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和专注力。之所以坚守下来,“刚开始是缘分,后来是不服输的精神。”在长时间相处中,他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些飞来飞去的“小家伙”。

加入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后,因不服输的性格及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吴黎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经常舍弃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加点。为了获取蜂业生产第一手资料和验证技术的实用性,他与蜂农打成一片,经常住在远离城市的蜂场帐篷或农民家中,一待十几天,当得出满意的结果后,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是住星级酒店无法比拟的。他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语言,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德语并通过WSK考试,更便于掌握德语国家的蜂业科研进展,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2008年,时年35岁的他顺利进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为蜂产业技术体系最年轻的岗位科学家,其工作获得体系专家的高度评价,“十二五”期末考评结果为“优秀”。多年来,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赢得了同事、领导的一致认可。

带强队伍 看淡荣誉

“团队的力量是项目成功的最大因素,也是落实好总书记贺信精神的基础保障。”谈到所获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吴黎明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也颇为遗憾。“很多荣誉给了我个人,但成果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可惜获奖名单人数有明确限制。”

人心齐,泰山移,“人和”是团队力量彰显必不可少的因素。“人和”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团结”,而是很多人的“坚持”和“放弃”。十多年的攻关过程中,遇到难题,大家从不轻言放弃,选择“坚持”;填写获奖名单时,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却依然满含激情地工作,而他们对行业的贡献却不容忽视。

他注重科研实践,培养科研人才,指导青年科研人员完善计划,团队5个青年骨干中,1人入选院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其余4人均在入职两年内获得国家基金资助,他指导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优秀学位论文奖;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动员团队成员和青年学者“走出去”,注重学科交叉,拓展科研视野;鼓励和协助青年人积极申报并主持各类项目,提高自主科研的能力。

吴黎明认为,“一人多能”并不符合团队快速发展的需求,每个人聚焦不同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才是保障项目成功的关键。

获奖后,吴黎明第一句话就是“清零”,因为在他看来,获奖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崭新的开始。对他而言,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永远在路上,他和他的团队会像辛勤的小蜜蜂一样,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和变革中,一如既往地“执着”“较劲”“不服输”,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地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两个一流”和“一个整体跃升”的要求。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昆明动物所等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物

      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地球演化历史紧密相关。在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通过生物的演化历史可以推测地球的演化过程,并对已......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化学链合成氨研究取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副研究员郭建平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方面......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研究揭示二穗短柄草MAPK与PP2C基因家族成

      日前,《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抗逆与分子进化研究组题为......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运动为啥能给人带来愉悦感

      持续运动不仅对身体有长期积极的影响,还能在运动后1-2 个小时内带来短效的益处,包括提高疼痛的阈限、降低急性焦虑和......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外学者热议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很多好的智慧农业技术理念,但技术与农业的结合还不到位,须加大研发力度并完善全流程管理,将智慧农业的理念落......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虫洞或可用于躲避星际战争

      如果外星人之间发生星际战争,而地球人打不过外星人,那么地球人应该怎么办?最新的虫洞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分享
  • 纳米科技的喜与忧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健康风险。 纳米氧化锌水环境老化对遗传毒性的影响。 不同种类纳米材料与污染物间截......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特斯拉来了 国产电动汽车如何应对?

      随着特斯拉在上海建生产厂这一事件的最后落听,让新品频出、一直热闹的国内电动汽车行业顿然迷漫着一股狼来了的气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智能巡查车:内外兼修铸就“火眼金晴”

      目前,交通道路分布面广,地形复杂,传统的人工巡查方法工作量大且条件艰苦,传统作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巡查巡视管理与......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纳米复合物可同时消除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在抗生素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新......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