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讯

心不竭,意不倦 ——重温“应化精神”

北国春城,四季分明。春日里的南湖之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的大院里也是草木葱茏,相映成趣。

风雨飘摇七十年,在这个拔尖的科研大院内,发生过太多的故事。

 一座雕像一代学人

走进研究所正门,不远处松柏环绕、花草繁茂的地方,伫立着一尊半身铜像。

他就是当时罕有的“两院院士”: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首批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的前身),也是应化所历史上第一次机构大变革、学科大转型之时的所长吴学周。

解放前夕,吴学周不愿跟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为了保护物资,他不惜携带科研资料和仪器躲入山区,直至解放后才出来继续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吴学周与43名科技人员从上海奔赴长春,迎接新合并重组的长春应化所。在这里,他们奠基立业,开创了中国应用化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环视雕像,这是取自吴老50~60岁时的肖像:手持放大镜的他面部慈祥,凝视着研究所的实验主楼。2008年秋雕像落成时,有8位院士到场观礼,应化所原所长、中科院院士王佛松和倪嘉缵为其揭幕。此后,每年清明、国庆期间,这里都成了所里举办文化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大家诵读诗篇、宣读誓词、重温历史,缅怀一代学人们的率真与奋斗,抒发应化人的情怀与期望。

一尊雕像,代表了一代学人,也凝固了一代人的精神。虽然当时的长春生活条件艰苦,但有一批爱国科学家选择在烽火岁月中扎根于此,吴学周、柳大纲、梁树权、钱人元、钱保功、黄葆同、王佛松、倪嘉缵、汪尔康等院士专家,均在这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足印。

 一对伉俪一盏明灯

走访应化所,总能拾取一些在科研人员中口耳相传的故事。

2016年春节期间,所里的老师无意中拍到一张照片。那天大概是大年初二,晚上9点到10点,应化所院内漆黑一片,唯独无机分析楼里的两盏灯还亮着。那是位于三楼和二楼的两间办公室,正是中科院院士汪尔康和夫人董绍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的两间屋子。

大过年的,还在工作!这张照片被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2017年1月,在应化所举办的首届冬令营活动上,该所研究生部主任刘靖宇专门向来访的学生举了这个例子。那次,恰好汪院士给学生作报告。老先生听到这个故事,只是解释说:我没那么聪明,所以只能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这样的朴实话语让学生们既感动又鼓舞。

采访期间,记者想看看这两间传说中的研究所大院里常年亮灯的办公室,却在三楼办公室里偶遇了汪院士。汪院士手术出院没多久,就又一头扎进办公室忙碌起来。桌上的电脑屏幕闪烁着一张未完成的数据表格。冒失的造访让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起立、微笑,向每个人颔首致意。

他的办公室并不小,却又显得局促不堪,因为到处都是书籍资料。老先生办公室的“乱”是出了名的。但是你要找什么东西,只要告诉他,他总能很快找给你。

因为手术影响到声带,汪先生还无法顺畅交流。对于记者的问候,他只能频频点头,表达歉意。即使身体欠佳,他仍然和年轻人一样工作。每每最后走出实验楼的人群中,总有他和夫人的身影。

所长特别助理那天海记得,汪院士八十寿诞时,所里为他做了一本画册。画册出来后,他在每本书上都题了词,然后抱着一摞书走出实验楼,打算亲手送给大家。

那天海也收到了题词画册,这让他尤为感动:“我们从老先生身上学到两个字:极致!无论作研究,还是做人。”

有人会问,这样一件小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能留下什么呢?那天海觉得,留下的就是一种“精神传承”。

这对相濡以沫、携手白头的夫妻院士的点点滴滴,让年轻人感到的是对生活的希望与温暖,以及对科研的执着与奉献。“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以一批老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成了应化所的“宝贝”,也是应化人精神世界里的一盏明灯。

 一簇薪火一群传人

对于一所有着70年历史的研究机构,想要全面捕捉她的精神与气质、思想与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刚刚卸任的应化所所长安立佳看来,它们既是传承于前辈的严谨学风,又是拒绝一切虚妄的求真思想,更是执着于事业的实干精神。而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就是文化。

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的研究员殷敬华,近年来累计为企业新增销售额超160亿元;正在领导跟埃克森美孚化工合作的一个上千万元聚烯烃项目的研究员门永锋,希望和高分子物理学的开拓者德国人恩斯特·奥托·费舍尔一样,“科学贡献能够被写入教科书”;从事稀土发光材料研究的研究员李成宇,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完成中试生产,制定企业标准,实现长余辉可控稀土LED发光材料及器件的产业化目标……

一簇薪火带起一群传人。凡是把芳华留在这里的人们,必然充满眷恋;凡是把才智献给这里的人们,必然与有荣焉。

在应化所,几乎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展室、展品,小到一台古董级的科研设备,大到整个技术产品沿革的展示,科研人员如数家珍,学生们耳濡目染,既能了解历史,又能传承脉络,更能激发对于未来的畅想。

有人说,应化精神是不张扬、稳中有进,做十分说六分;有人说,应化精神就是创新实干,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还有人说,应化精神更是家国情怀,要以科技创新造福于人民……对于它具有的特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在应化所副所长杨小牛的眼中,新时代的应化精神更应该赋予其革新的魄力和担当的精神。

“研究单位要清楚国家需求,并为之努力;要始终立于浪尖,做创新潮头的引领者。这是未来应化所迫切需要学习的地方。”他说。

心不竭,意不倦。诚然,新时代的应化精神仍将被不断书写、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科学报 张林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昆明动物所等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物

      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地球演化历史紧密相关。在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通过生物的演化历史可以推测地球的演化过程,并对已......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化学链合成氨研究取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副研究员郭建平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方面......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研究揭示二穗短柄草MAPK与PP2C基因家族成

      日前,《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抗逆与分子进化研究组题为......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运动为啥能给人带来愉悦感

      持续运动不仅对身体有长期积极的影响,还能在运动后1-2 个小时内带来短效的益处,包括提高疼痛的阈限、降低急性焦虑和......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中外学者热议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很多好的智慧农业技术理念,但技术与农业的结合还不到位,须加大研发力度并完善全流程管理,将智慧农业的理念落......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虫洞或可用于躲避星际战争

      如果外星人之间发生星际战争,而地球人打不过外星人,那么地球人应该怎么办?最新的虫洞研究也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分享
  • 纳米科技的喜与忧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环境健康风险。 纳米氧化锌水环境老化对遗传毒性的影响。 不同种类纳米材料与污染物间截......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特斯拉来了 国产电动汽车如何应对?

      随着特斯拉在上海建生产厂这一事件的最后落听,让新品频出、一直热闹的国内电动汽车行业顿然迷漫着一股狼来了的气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智能巡查车:内外兼修铸就“火眼金晴”

      目前,交通道路分布面广,地形复杂,传统的人工巡查方法工作量大且条件艰苦,传统作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巡查巡视管理与......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纳米复合物可同时消除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在抗生素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新......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