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6月2日透露,自5月10日成功点火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井已连续产气超过22天,平均日产8350立方米,气压气流稳定,井底状态良好。此次试采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让不少人确信,对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与此同时,对可燃冰可能带来的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讨论更是愈演愈烈。
可燃冰多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洁环保。由于可燃冰的资源潜力巨大,被不少国家视为一种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有专家称,可燃冰的资源量约为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
过去十几年间,美国以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对非常规油气——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带来一场页岩气革命,同时也重塑了全球能源市场。而资源潜力远大于页岩气的可燃冰是否会接替页岩气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突破口?
外媒认为,中国实现了可燃冰开采的巨大进步。“第一次,人们终于开始相信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前途光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对能源行业而言,可燃冰战略意义重大,其重要性可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相媲美。
巨大的资源潜力和清洁环保的特点让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可燃冰视为未来重要的替代能源。对于可燃冰开采可能导致严重温室效应的说法,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回应称,在深海中,不同的压力对应不同的温度。例如:500米的水深,海水温度大约是5摄氏度,在这种环境之下,甲烷气一旦溢出,会自动生成水合物,并不会跑到空气中去。所以,认为开采可燃冰带来的“地层扰动导致大量甲烷泄漏到大气中,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是外行的一种误读。
叶建良指出,中国此番试采的确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包括防砂技术等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不过,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仍然有大量的技术难题待突破,距离可燃冰真正实现商业化开采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5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0-3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05-02 来源:科普时报|编辑:确牛
11-04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
11-01 来源:中国科学院|编辑:确牛